典型的顶骨大蛛网膜颗粒压迹。详见《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年第9期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起止页码:611-613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1201国内统一刊号:cn 11-2149顶骨大蛛网膜颗粒迹:(附100例分析)
笔者分析100例顶骨大蛛网膜颗粒压迹,总发生率为19.8%,头颅正位片呈卵圆形或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直径大于10mm,常位于顶前1/3区,对称分布于中线两侧、侧位或切线位呈弧形隆起,很象病理改变。
本例为右侧顶骨单发。
将上述杂志讨论部分简述如下:蛛网膜颗粒压迹大家已熟知,常位于中线两侧25-30mm 区内,直径2-4mm,圆或卵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有的有引流静脉相连。
顶骨大于10mm的蛛网膜颗粒压迹,尚无专题报道,在临床实践中,常被误诊为病理改变,熟悉其特点,有利于鉴别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根据本组分析,特点如下;1、大的蛛网膜颗粒压迹以20岁以前多见,常因偶尔发现顶骨局限性隆起而就诊。2、头颅正位片呈卵圆形或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对称分布于中线两侧,边缘清楚,上半部较硬,双侧大小各异。3、侧位片成弧形隆起,颅板变薄,重者内外板及板障分界不清,仅呈一致密弧线。4、弧形隆起常在冠状缝后方,极少跨越冠状缝。5、隆起的头皮组织正常。6、临近可见小蛛网膜颗粒压迹,但无异常血管沟。
正位片骨质密度减低,似颅骨病变,但切线位和侧位呈典型的颅板内压性改变,不同于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皮样或表皮样囊肿等病变所致的颅骨缺损,后者病变来源于板障,切线位片颅骨内外板分别向内外膨隆或翘起。脑凸面胶质瘤,脑外蛛网膜囊肿或硬膜内或外慢性血肿或水瘤都可压迫或侵蚀颅板,使其变薄,隆起或缺损,但大的蛛网膜颗粒压迹的部位和双侧对称分布,不同于前者。先天性顶孔很像顶骨大蛛网膜颗粒压迹,但前者是先天异常,位于顶后1/3区,双侧对称,大小各异,直径偶达数厘米,有导静脉通过,可触及骨缺损和波动。正位片呈圆或卵圆形缺损区,边缘锐利,无硬化,侧位或切线位呈局部颅板缺损,不是弧形隆起。
分析:本例侧位定位像表现典型,ct显示右侧改变,与报道者双侧多对称不同,但上述其他病变均可排除,诊断还是成立的。敬佩解放军总医院陈巨坤等对此征象的研究,到其发表时尚无专题报道。我94年就拜读此文,并应用于实践,注意观察,此征确实不少见。我认为应该属于正常变异。(发生率20%左右)
[本贴已被 zhangzhongshou 于 2007-7-17 23:38:54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