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luoxinju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肢] PED0334:男 出生两天 帮我来看看呗~`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8-29 02:3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考虑成骨不全伴多发骨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8-29 04:21 | 只看该作者
残了!典型的成骨不全伴多发陈旧性骨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8-29 04:56 | 只看该作者
成骨不全并多发骨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8-29 05:4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成骨不全伴骨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8-29 05:54 | 只看该作者
成骨不全可能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8-29 06:2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考虑成骨不全伴多发骨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8-29 07:4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大家的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8-29 14:37 | 只看该作者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出生6h,因“阵发性面色青紫6h”于2005年11月1日入院。系第1胎第1产,胎龄40周,胎膜早破,试产失败行剖宫产术娩出。出生体重3050g,1min apgar评分7分。入院时查体:足月新生儿貌,反应差,哭声弱,面色青紫,皮肤黏膜发绀,呻吟样呼吸,气促。头围32.5cm,胸围31cm,前囟宽大,颅顶部如膜状,颅骨缺损约10cm×15cm, 巩膜蓝染不明显,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细湿啰音,心音欠有力,律齐,心前区可闻及sm ⅲ级杂音,腹平软,肝肋下3.5cm,剑突下3cm,脾肋下未及。四肢粗短,弯曲畸形,伸展受限,有骨摩擦音,关节松弛,四肢肌张力差。入院后摄x线片示:胸部双侧第5、7对肋骨仅见肋骨头及少量肋骨体,其余部分缺如,多根肋骨形态不规则、纤细,心影稍显增大。四肢长骨变短,形态不规则,骨骺端呈囊状扩张,双侧肱骨颈及尺骨骨折,双侧尺桡骨弯曲畸形。头颅仅见部分额骨及枕骨发育,其余顶骨未见出现。根据临床特征,确诊为新生儿先天性成骨不全。因家长放弃治疗出院,4h后死亡。


  2  讨论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是一种遗传性全身结缔组织病,又称为“脆骨病”或“脆骨综合征”。其特点是多发性骨折、蓝巩膜、进行性耳聋、牙齿改变、关节松弛和皮肤异常。发生率很低,没有明显的种族关系,女性较多。属于先天性类型的40000名新生儿中仅有1例[1]。临床类型分两种:(1)先天性成骨不全:属严重型,出生时就有多发性骨折,产程中或子宫内的轻微外伤就可引起骨折。肢体短,有畸形并有摩擦音,颅骨如膜性,此型患儿常因颅内出血而成死胎。(2)迟发型成骨不全:出生时均表现正常,重症者在婴儿期可发生骨折,轻型发生骨折较晚,最轻者只有巩膜发蓝而不发生骨折。迟发型患儿的主诉为走路晚,一般多在骨折后才就医。先天型和后天型中的重症相同,常表现为非正常体形,骨折后肢体弯曲以及驼背、脊柱侧弯和后突等。前额宽,额骨前突,颞骨向两侧突出,枕骨后突,使头颅增大,左右径宽而前后径短,以致面颅不成比例,呈三角形。巩膜蓝染最常见,偶有正常巩膜。由于巩膜薄而透明,可见眼内的色素,从深天蓝色到浅蓝色。所谓“土星环”是很常见的体征。骨质脆弱是本病的突出特点。轻度外伤即便是肌肉收缩也可引起骨折。目前多用能反映本病的遗传学特征的sillence分类法将本病分为4型,其中ⅱ、ⅲ两型与新生儿关系密切,本例患儿就属于ⅱ型,但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父母非近亲婚配,否认母亲孕期服药和感染其他病史,亦无接触放射性物质及吸毒史,其父从事化工行业,可能为基因突变所致。本病注意与软骨发育不全鉴别,摄骨x线片可帮助诊断并区分。先天性成骨不全无特效治疗方法,迟发型者给予良好的护理,尽量避免骨折;对散发型系基因突变所致成骨不全患儿,可通过遗传咨询指导生育,其母孕期做超声检查可早期宫内诊断。

来源:http://health.newlife-bj.com/cooperate/qk/xdekxzz/0511/xinshengerxiantianxing-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8-29 14:46 | 只看该作者
成骨不全又称脆骨病,属于先天性结缔组织缺陷。形成不良,皮质菲薄,骨细小、脆弱,反复骨折,骨关节严重进行性畸形,关节蓝巩膜及牙齿形成不全为常见表现,往往造成严重病废。
一、病因与病理
成骨不全是基因变异的典型例证,近年来在生化、细胞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已有不少的研究。
1.骨粘连蛋白(osteonectin)、聚糖蛋白(proteog1ycan)减少,聚糖蛋白从胶原纤维分离,严重者聚糖蛋白颗粒与胶原的交叉减少达95.2%。
2.骨组织内胶原类型改变,正常骨组织中只有1型胶原,2、3、4型少。而成骨不全的长骨有多量3型胶原。
3.骺生长板肥大,原始矿化区矿化紊乱,小柱断裂、矿化很差的区域,葡萄糖氨基糖胺(gags)基质有生化改变。胶原分子缺陷、gags改变、非胶原蛋白改变是成骨不全的主要病理改变基础。
4.骨膜增厚、微血管形成缺陷,动脉与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为增生的内皮细胞与肌细胞所阻塞,骨膜细胞培养增殖率高,胞浆内磷脂、滑面内质网增加,溶酶体、粗面内质网减少。
5.磷灰石结晶,特别是小磷灰石结晶减少,2型最显著,1型儿童期减少,青年以后有所好转,而3、4型青年期也减少,特别是3型更明显。
6.发现来自成骨不全病人的骨细胞与骨疵细胞的培养细胞对生长转移因子(tgf-b)没有反应,而对来自正常人骨痴细胞的培养细胞,tgf—b在刺激胶原合成的同时,增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说明成骨不全的骨细胞是处于不同程度的末成熟阶段。
二、临床表现
本病有家族性,国内曾有多次同一家族连续四代多人发病的报道。根据临床特征,过去分为两型——先天型与迟发型,每一型又分为两个亚型。胎内天折或出生时已有多处骨折、骨畸形,股骨、肋骨短、宽、扭曲者为先天1型;初生时除骨折外骨形态正常的为先天2型。站立行走以前出现骨折为迟发1型,步行以后出现骨折为迟发2型。
sillence等(1979)从遗传发生学角度将成骨不全分为四型,此种分型方法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同。1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蓝巩膜,只表现轻度骨畸形;2型相当于过去的先天型;3型为严重型,很多病例呈现宫内发育延迟,初生后即出现骨折,临床上出现严重的骨关节畸形,婴儿期表现蓝巩膜,儿童期以后则不显著,这一类型病人一般可以存活到成年;4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无蓝巩膜,中度骨关节畸形,虽无宫内发育延迟,一般发育速度慢,身材矮小。
反复骨折是成骨不全的特征,以横断骨折、螺旋形骨折最常见,约15%的骨折发生在干骺端。骨折后可以有大量骨痂增生,多数可以愈合,但往往残留畸形。文献中有因4根长骨骨折后大量骨痴增生,导致高排出性心力衰竭及大量骨痴增生引起间隔综合征的报道。
骨折不愈合易发生于进行性畸形加重反复骨折的部位,3型多于4型。局部可呈现萎缩或增殖改变。
4岁时,70%的i型成骨不全患儿可以独立步行,1/3的4型患儿可以走或爬,而3型患儿此时还不能独立坐稳。10岁时,80%的3型患儿可独立坐稳,20%的患儿可扶拐短距离行走。
50%1型与4型患儿牙齿形成缺陷,80%以上的3型患儿牙齿形成不全。并发先天性心脏畸形在3型也并非罕见。个别病例因耳硬化症造成听力障碍。近来文献中还有合并肾结石、肾乳头钙化及糖尿病的报道。

三、x线表现
可见长骨皮质菲薄,骨干纤细、成角、扭曲,干骺端膨大、疏松,椎体变形,脊柱侧弯、后突,髋臼向盆腔内突出。3型病例可表现椎弓增宽,肋骨向后成角,肾乳头钙化、结石。上述这些表现因类型不同,轻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honscon(1992)根据x线表现将其分为六组。a组:轻型成骨不全,脊柱轮廓好,多数长骨是直的,只有少数轻微弯曲;b组:长骨弓形弯曲,皮质增宽,骨盆轮廓正常,椎体呈双凹形、后突、侧弯;c组:长骨皮质变薄、弓形弯曲,约10岁出现髋臼内突,严重脊柱畸形;d组:除c组上述表现外,约5岁膝关节周围出现囊状变、骺早闭,15岁囊状变消失;e组:完全依赖他人,很小就出现脊柱畸形,长骨没有骨皮质;f组:肋骨完全破坏,不能生存。b、c、d、e组的脊柱侧弯呈单曲线,随生长逐渐加重。
四、实验室检查
血钙、磷均正常,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增高,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正常,经脯氨酸在正常范围。
五、鉴别诊断
应与软骨营养障碍发育迟缓、发育停滞、低磷酸酶血症、肾性佝偻病、严重骨萎缩、其他病理骨折、其他类型结缔组织缺陷、骨与关节脊柱畸形相鉴别。
六、治疗
主要是预防骨折,改善负重力线,增加骨路强度,改善功能。
80年代后期,陆续有一些试用降钙素治疗的报道,可经鼻腔粘膜吸收给药,给鲑降钙素(sal咖ncalcitonin)2—12个月,但效果并不满意,除了给药后4—5个月时,尿经脯氨酸排出稍增加外,没有更多的改变。治疗前、后骨密度无改变。huaux(1988)报道对严重病例应用apd[(3—amino—l—hydroxypropylidene)—l,l—biphosphonate)治疗,治疗后干骺端骨密度有所增加。近年陈树等报告,罗钙全与密钙息联合应用治疗伴有疼痛症状的成骨不全患者,用药数周后症状缓解,3个月后骨密度增加,骨皮质增厚。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8-29 18:16 | 只看该作者
同意各位专家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