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梗塞
基本病理改变 病理过程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细胞性坏死为骨组织血供中断,骨细胞死亡。骨髓造血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最早是骨髓细胞成分死亡(6~12h),以后是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12~48h),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坏死(2~5天) 。骨髓脂肪细胞坏死为骨梗死末期的改变。骨梗死发生后则进入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肉芽组织生成、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血管再生是骨修复的开始,死骨吸收,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和致密新生骨则是骨梗死的晚期阶段。骨梗死在演变的过程中有3个基本病理改变,即死骨块、吸收带(充血、水肿带)、新生骨带,是骨梗死x 线、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基础。
mri表现 在骨梗死的不同时期其影像学表现也多种多样。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mri表现分别为:(1)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呈长t1、长t2信号;(2)亚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低信号,t2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高信号,边缘呈长t1 、长t2 信号;(3)慢性期:t1wi 和t2wi 均呈低信号。以上分期和本组的早、中、晚期相对应。根据病灶内信号改变,将骨梗死分为4型:(1)脂肪信号型: t1wi为高信号,t2wi为中等信号。(2)血液信号型: t1wi、t2wi 均为高信号。(3)水样信号型: 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4)纤维信号型: t1wi、t2wi均为低信号。该分型反映了骨梗死内可能出现的异常信号及其病理演变过程,但并没有较明确进行分期。笔者认为将骨梗死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也是合适的。
“地图板块”样病变,即外形不规则,但边缘清楚的病变,是骨梗死的典型mri表现;而“双边征”被认为是骨梗死较特异性的mri表现,所谓“双边征”是指在t2wi上为内高外低两条并行迂曲的信号带,对应于t1wi为一条低信号带,其病理基础为:外侧低信号带为增生硬化骨质所致,内侧高信号带为纤维肉芽组织修复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