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排除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特点是发热后出现肢体 运动功能障碍, 患儿发生下肢瘫痪前多有臀部肌肉注射的经历,故有些家长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打针引起的麻痹 。患病两年后不能恢复正常者,将残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统称为后遗症。
小儿麻痹症临床分为三 期:
一、急性期 自感染到出现瘫痪,平均约17天左右。
二、恢复期 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瘫痪的肌肉停止发展,并逐渐恢复肌力。此时受病毒的 影响失去功能的神经细胞仍在调整,由于炎症反应逐渐减轻,神经细胞功能逐渐恢复进展较快。 六个月后神经细胞仍在调整,增加代偿功能,继续缓慢的好转,两年左右基本定型,进入后遗症 期。
三、后遗症期 破坏的神经细胞被胶质细胞所取代,其支配的肌肉也不再恢复功能。由于肌肉瘫痪造成 动态力学的均衡破坏,软组织发生挛缩,骨与关节逐渐变形,患肢短缩,负重力线改变,致使肢 体功能不同程度丧失。行走艰难,步态歪斜跛行,有的扶拐杖,有的压腿,重者导致蹲移或爬行。
小儿麻痹后遗症在临床上有如下表现:
1、细:肌肉的瘫痪、挛缩、肢体变细。
2、凉:肢体的血液循环差,皮肤温度低。
3、软:肌肉瘫痪,关节松弛,肢体变软。
4、短:下肢运动量减少,使长管骨增长的速度减慢,75%的患者发生肢体短缩。
5、畸:肢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形改变,如脊柱侧弯,骨盆倾斜、屈髋屈膝畸形、马蹄内翻、 仰趾足等。
6、乱:儿麻后遗症的病例步态,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用步态分析仪测算,几乎没有完
[本贴已被 hhcckk 于 2008-3-23 15:03:09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