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有风的日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脑部] ZT0198:关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问题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4-25 20:21 | 只看该作者
引用8楼gejunjian的话:

“2~12个月的婴儿脑外间隙(蛛网膜下腔)可明显增宽,以2~6 个月最明显,至2岁左右绝大多数小儿脑周间隙及脑沟消失,仅有较窄的纵裂。有作者认为脑外间隙明显增宽的原因系由于脑脊液产生吸收在发育过程中一时性失衡和生后数月颅骨发育比脑组织发育快所致,另外随着脑白质髓鞘化,从出生到6个月内脑组织含水量急剧下降,脑容积缩小之后;神经细胞又再增殖,脑容积又增大;也可能是造成脑外间隙扩大、其后又逐渐缩小的一个原因,这是生理性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2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zt0198:关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问题

以下是引用liangshusheng在2008-4-23 12:06:00的发言:[br]那请问楼主“有风的日子”:“外部性脑积水”属于哪一部分内容,隶属颅脑诊断的哪些章节?我怎么翻阅上10本ct书籍连这个名字都没有!


李松年主编的《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下卷,第十八章 儿童疾病的ct诊断 第二节 儿童颅脑疾病的ct诊断 第三篇 外部性脑积水这本书也是ct医师上岗证考试三本参考教材之一,看来你翻阅的书还不够多,也不够“经典”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0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zt0198:关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问题

以下是引用liangshusheng在2008-4-25 12:08:00的发言:[br]脑外间隙增宽≠外部性脑积水,请理清概念![br][br]引用gejunjian的话:“2~12个月的婴儿脑外间隙(蛛网膜下腔)可明显增宽,以2~6 个月最明显,至2岁左右绝大多数小儿脑周间隙及脑沟消失,仅有较窄的纵裂。有作者认为脑外间隙明显增宽的原因系由于脑脊液产生吸收在发育过程中一时性失衡和生后数月颅骨发育比脑组织发育快所致,另外随着脑白质髓鞘化,从出生到6个月内脑组织含水量急剧下降,脑容积缩小之后;神经细胞又再增殖,脑容积又增大;也可能是造成脑外间隙扩大、其后又逐渐缩小的一个原因,这是生理性的变化。”


同样是引用gejunjian的那段发言:

当婴儿及新生儿期额叶或额顶叶对称性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超过正常生理范围,其它部位蛛网膜下腔不宽或稍宽时,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eh)。判断蛛网膜下腔异常增宽的标准是:额顶区大脑皮层表面与颅骨内板之间的宽度大于5mm,纵裂前部宽度大于6 mm※。外部性脑积水又分特发性继发性eh。多数学者认为eh只发生于囟门未闭合婴儿,开放的颅缝是eh发生的必备条件。各种原因引起脑脊液吸收功能暂时降低,加上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增多而形成暂时性交通性脑积水,脑积水引起颅内高压,婴儿因囟门及颅缝尚未闭合,可通过颅缝裂开和囟门膨隆以缓冲增高的压力,使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减轻。继发性eh可由多种因素可致此病,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高胆红素血症、早产等;找不到原因的称特发性eh特发性外部脑积水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2~3 个月后积水减少,2~3岁时可完全吸收,为良性自愈性疾病,对无任何症状者毋需做任何特别治疗,此时应结合临床定期复查,患儿囟门闭合后本病自然消失,一般无后遗症。

首先、我不赞成2006年9月份的观点为最新观点。

其次、基于gejunjian网友对eh以上的表述我也不知道2006年9月中华放射学会第七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上的专家们是怎样达成共识把一个“多因素两分类”的“外部性脑积水”统称为“脑外间隙增宽”的。

1、我们知道0-2岁儿童额叶或额顶叶蛛网膜下腔增宽是多因的。有继发于疾病引起的;有遗传性、查不出原因的。也就是说有继发、有原发的。在李松年编著的《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上指出原、特发约各占一半。只有特发的属自限性良性改变。我就想问一问一些同行你们在没有任何临床资料及化验结果的情况下是如何判断也患者eh是原发或继发的!如果不能判断,你又是如何肯定它会在2岁时自然消失!

2、我们也知道影像科是用于辅助临床的:一个把继发、原发eh、甚至正常发育的蛛网膜下腔生理性增宽统称为“脑外间隙增宽”诊断将如何指导临床、辅助治疗呢?

3、有作者认为脑外间隙明显增宽的原因系由于脑脊液产生吸收在发育过程中一时性失衡和生后数月颅骨发育比脑组织发育快所致,另外随着脑白质髓鞘化,从出生到6个月内脑组织含水量急剧下降,脑容积缩小之后;神经细胞又再增殖,脑容积又增大;也可能是造成脑外间隙扩大、其后又逐渐缩小的一个原因,这是生理性的变化

  其中的有作者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的观点是否是经过大规模clinical trials证实!

  而就我所看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显示:eh的发生是多机制的,它既有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功能障碍的因素,又脉络膜分泌增加的因素,还有生理性发育机制的问题。而且前两者又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我知道每个同仁都怕别人说自己不尊重科学,有些人干脆就说“谁说他不尊重科学,就给谁急!”,我想光急是没有用的!尊重科学是要有严谨的治学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维实不维权的胆识的!而不是“本本主义”或“经验主义”就能解决问题的!

  有网友称本人为“高手”,实在是惭愧的很!正象本人回复一些网友时所说的那样,本人只是植根基层
、歧黄学海中的一个小虾咪罢了!只是多念了两年书,早年偶得名师指点并嚼了一只会说英文的“巴哥”,不小心多了一种参看世界的技能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00:36 | 只看该作者
本人之所以在gejunjian网友“外部性脑积水”诊断标准后做一※标记在于:它并非公认标准。国外资料认为正常情况下儿童蛛网膜下腔≤3mm。对诊断标准问题:徐赛英《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上为平均宽度大于8.9mm;而李松年编著的《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上的标准为大于7mm。特此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4-26 02:46 | 只看该作者
李松年主编的《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下卷,第十八章 儿童疾病的ct诊断 第二节 儿童颅脑疾病的ct诊断 第三篇 外部性脑积水这本书也是ct医师上岗证考试三本参考教材之一,看来你翻阅的书还不够多,也不够“经典”呀!
不好意思,恕我孤陋寡闻,但我认为,标准是用来参考的,像我们这些平庸的小辈们在“外部性脑积水”的诊断大多时候靠的还就是“本本主义”或“经验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5-2 05:52 | 只看该作者
婴幼儿期额叶或额顶叶对称性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宽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判断蛛网膜下腔正常范围的标准:额顶区大脑皮层表面与颅骨内板之间的宽度正常为0~4mm, 纵裂前部宽度正常为0 ~5mm。有研究认为婴儿及新生儿脑外间隙较宽呈现小→大→小的演变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5-8 0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1-9-12 08:39 | 只看该作者
诊断要慎重。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1-10-10 16:4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的很好。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3-8 15:36 | 只看该作者
同意。
要与时俱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