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癌性空洞,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
先天性肺囊肿 (congenital lung cyst)是胚胎时期肺原基发育失常引起的。胚胎发育过程(约26-40天)中一段支气管从主支气管芽分隔出,其远端支气管分泌的黏液聚积而成,如一只支气管芽隔断,即形成一孤立囊肿,若几个支气管芽同时隔断,即形成多发性囊肿。囊肿的上皮为柱狀或立方狀細胞,常和支氣管相通。支气管源性囊肿多位于纵隔(30%),肺泡源性多位于肺周围部分肺实质内(70%),病理上囊肿的壁较薄,脐内充满粘液,囊壁有粘液腺、软骨、弹力纤维和平滑肌。 囊肿不与支气管相通。但感染后可与支气管相通,此时囊内的液体可经过支气管排出,并有气体进入囊内而成为含气、含液或气囊肿。 临床表现 :小的囊肿可没任何症状,只有在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较大囊肿多因继发感染或突然胀大压迫周围组织时才出现不同症状如压迫支气管可出现喘鸣、干咳、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甚至紫绀。压迫食道可出现吞咽困难,并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咳嗽、咯痰甚至咯血。 在新生儿时期就产生呼吸窘迫的为囊肿和支气管有相通,以致呼吸时气不断进入囊肿內,造成齡较大时才发現的,一般是囊肿和支急速扩大而压迫到其他正常的肺叶,产生呼吸困難、哮鸣及发紺。在年气管无交通,因囊肿遭細菌感染才察觉。
体格检查时较小囊肿可无异常体征,较大者则扣诊局部浊音或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张力性含气囊肿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呼吸及心率加快、呼吸窘迫、喘鸣及发绀,扣过清音或鼓音,呼吸音消失,伴纵隔与心脏移位,容易合并张力性气胸。
影像学表现
1)单发性囊肿:单发性囊肿的直径约3-5cm,巨大的囊肿可占据一侧胸腔。含液囊肿可为肿块状或结节状,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的水样密度。病灶的边缘清晰,光滑无分叶。含气囊肿有液平面,囊壁厚约1-2mm,内壁及外壁光滑,合并感染时囊壁增厚、模糊,周围有片状阴影。
2)多发性肺囊肿:可发生在一个肺段、肺叶,亦可在一侧或两侧肺内呈弥漫性。大部分是含气囊肿,囊壁薄。囊肿约0.5-1.0cm,少数可数厘米。合并感染时可有液平面。液体较少时则表现是囊肿下壁增厚。
支气管造影检查:造影剂不进入囊腔,也可有少量造影剂进入囊内。囊肿可使周围支气管受压移位,囊肿越大,改变越明显。
鉴别诊断:肺大泡、结核性空洞、肺脓肿、肺良性肿瘤相鉴别。
肺大泡:多见于慢支病人,多见于肺尖、肺底及胸膜下,无壁及液平面。
结核性空洞:较薄时和肺囊肿相仿,结核性空洞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周围有卫星灶,病人有结核病史。
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时囊壁增厚,边缘模糊并有液平面,与肺脓肿相似。年龄轻的有急性肺脓肿影像学表现的应当考虑肺囊肿继发感染的可能,可抗炎治疗后复查。随炎症的消失,肺脓肿逐渐减小消失,而肺囊肿则有薄壁空腔影。
肺良性肿瘤:结核瘤有卫星灶,肺错构瘤有爆米花样钙化;炎性假瘤有肺内感染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