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z1765战友提出是否后腹膜肿瘤,说些关于后腹膜肿瘤的鉴别问题:
腹膜后肿瘤位于腹膜后间隙及盆腔腹膜外间隙。肿瘤分布于脊柱旁、肾周、结肠外后方及骶前区域,与后腹壁肌肉、腰大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脾静脉、肾脏、输尿管、十二指肠、圣洁厂、降结肠、横结肠及小肠相邻,可是这些器官结构向前推移或被包绕;巨大的肿瘤科向前延伸甚至达到前腹壁的后方;右上腹肿瘤可突入到肝内似肝脏肿瘤。一般来说,间叶组织起源的肿瘤多发生于肾周间隙及肾旁前、后间隙,神经元性肿瘤、淋巴瘤及其相关肿瘤或瘤样病变临近脊椎或腰大肌;腹膜后纤维多围绕大动脉生长。
后腹膜肿瘤不论发生的部位或来源组织如何,ct的基本表现均为软组织肿块,肿块较大时邻近组织器官受压移位。腹膜腔为一较大容量的腔隙,除了肾脏、肾上腺、输尿管、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器官外,还有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血管和神经组织(包括及肾精、腹腔神经从、交感神经干、内脏神经丛等)以及丰富的淋巴组织及少量的胚胎阻性残留组织、未退化泌尿生殖系统组织等。所以,后腹膜肿瘤除了肿瘤的多样性,还由于后腹膜是一个潜在腔隙的原因,因此往往肿瘤早期对邻近的脏器无明显压迫而不易发现,一旦发现肿瘤往往已较大。至于后腹膜肿瘤的定性诊断,如脂肪密度的肿块,ct值为-20~100hu之间的提示脂肪瘤,脂肪密度内见条索状软组织密度成分的考虑为脂肪肉瘤;囊性肿块内伴有钙化或骨骼结构的提示畸胎类肿瘤;肿瘤生长在中线脊柱两旁,密度均匀性肿块考虑神经源性肿瘤,肿块中出现大范围坏死呈囊样密度且没有钙化考虑平滑肌肉瘤;大血管旁的肿块伴有阵发性高血压和儿茶酚胺升高提示嗜铬细胞瘤;肿瘤内出现不规则或点状钙化偏重于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儿童腹膜后膜腔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多见,增强扫描后肿块强化明显并持续时间长,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
以下列举后腹膜肿瘤的一些疾病进行简要分析和鉴别:
1 神经纤维瘤 大部分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在22~45hu之间,增强扫描后肿瘤可有不均匀性强化现象。用三维重建mpr技术多平面、多角度、多方位观察肿瘤边界比较清楚,肿瘤位置均位于脊柱中线两侧,肿瘤较大时可推移周围组织。纤维肉瘤可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局部边缘显示不清楚。肿瘤较大时瘤体中心或偏心部位可发生坏死。
2 脂肪瘤 脂肪肉瘤一般瘤体较大,常沿筋膜和组织器官间隙生长,推挤及侵犯邻近器官结构,可有包膜,瘤体边缘常不清楚,瘤内常有粗细不等的条状片状软组织间隔,增强扫描后瘤体见不均匀性强化,一般不发生钙化。ct值一般在-20~35hu之间。脂肪瘤内含有成熟脂肪,ct值一般在-20hu以下。如果肿瘤内有成熟脂肪细胞和致密纤维成分,呈软组织密度,其它分化差的脂肪肉瘤也多是软组织密度,与其他肉瘤不能鉴别。
3 平滑肌肉瘤 一般瘤体较大,呈混合密度,形态不规则,并向周围器官侵犯,瘤体内可发生不规则坏死区,ct扫描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呈中等及以上不均匀性强化。
4 横纹肌肉瘤 一般均长在髂窝部,表现为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中心可发生坏死。周围组织受推移,可见局部髂骨侵蚀破坏。
5 嗜铬细胞瘤 常生长在腹主动脉和下腹静脉之间,有时见明显包绕腹主动脉,肿瘤较小,在3cm以内,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为均匀性强化现象。
6 畸胎瘤 部分病例在肝肾隔离,部分则位于胰尾和左肾之间。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肿块影,有的则为囊性密度,边缘清楚。瘤体内含有多种ct值密度组织成分。部分病例可见到肿瘤内典型的蛋壳状或块状钙化影及骨骼影。
后腹膜肿瘤还可以通过调整适当的窗宽以显示后腹膜,用以区别肿物是位于腹腔还是后腹膜腔以及通过多平面重建提供更多的信息来帮助鉴别肿瘤位置,但很遗憾,本例是2000年的一个病例,当时就我们所掌握的水平还不足以充分利用这些手段,所以没有保留些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只能仅供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
当然后腹膜肿瘤还有其他类型,大家可以再进行补充。
[本贴已被 fanshl 于 2008-6-26 12:49:52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