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录书: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1982年hnss。mn等首先发现并提出。肿瘤通常发生在透明隔和孟氏孔区。其组织发生学迄今仍不清楚,过去一直被误为少支胶质细胞瘤.因在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与少支胶质细胞瘤很难区别,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证实其为神经元性肿瘤。
ct平扫示肿瘤体积较大,边缘清楚,呈稍高密度,位于脑室前2/3,与透明隔,孟氏孔关系密切,肿瘤紧贴脑室壁。有时还可见透明隔受压弯向对侧,何雁等分析了20例,发现钙比率为57%、突变率为93%,肿瘤还可有出血。如发现孟氏孔附近肿瘤有出血,并流入脑室、有助于诊断本病。增强扫描示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突变区不增强).但强化幅度不大。
鉴别:
1.脉络丛乳头状瘤:多发生在小儿,由于过多产生脑脊液而继发交通性脑积水。强化幅度高于中枢神经细胞瘤。
2.星形细胞瘤:呈浸润生长,边界不清,常显示瘤周水肿,而中枢神经细胞瘤极少有水肿。
3.脑室内脑膜瘤:好发生在侧室三角区,平扫多呈等密度,可有小点状钙化,强化明显为其特征。
4.胶样囊肿:发生在第三脑室前部、孟氏孔附近,堵塞孟氏孔时出现颅压增高症状。瘤体较中枢神经细胞瘤为小。再者由于其内容物复杂(陈旧性出血、胆固醇结晶、皂泡样物等)其密度亦各异。
5.室管膜瘤: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可有大囊变.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呈厚薄不均的强化。
已收录到“影像文摘”中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8-9-7 23:42:08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