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董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RI1891:(D04)男,66岁,行走不稳五个月,双足发软,并出现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1-20 00:53 | 只看该作者
1.皮动并脑萎缩。2.多发性腔梗并多发陈旧性脑梗。3.c3-4'c4-5'c5-6'c6-7 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伴椎管狭窄,颈髓软化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11-26 19:21 | 只看该作者
维12缺乏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好病例。曾遇见过一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1-27 03:50 | 只看该作者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3-4'c4-5'c5-6'c6-7 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伴椎管狭窄.颈段脊髓畸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2-14 18:25 | 只看该作者
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合并有脑内改变,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2-28 16: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脑内改变应该报皮层下a硬化性脑病合适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4-8 0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mri1891:(d04)男,66岁,行走不稳五个月,双足发软,并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概述】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labactlte corn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故又称维生素b12缺乏症;通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又因其临床表现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出现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为主,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故又称为亚急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但由于脊髓后侧索的症状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所以只有由维生素blz缺乏者称之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但有学者认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命名并不恰当,因为本病的损害不仅限于脊髓,周围神经、视神经及大脑白质乃至几乎所有白质均可受损,是由神经系统障碍并非由贫血引起。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痱”、“血虚”、“痿证”范畴。
  是由于某种生血因子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脊髓后、侧索的神经变性疾病,有时亦累及周围神经。临床上以锥体束损害及深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早期常有苍白、倦怠、贫血表现和消化不良等。病史初期手足末端感觉异常,渐累及两下肢,进而软弱无力行走不稳,动作苯拙,并有胸腹部束带感。
  二、体检发现
  脊髓后侧索损害为主者,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感觉障碍:病变平面以下关节位置觉和音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后期可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三、辅助检查
  1.周围血及骨髓检查巨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2.血浆维生素b12水平通常低于100ug /ml。
  3.胃液分析可发现有抗组织胺性的胃酸缺乏。
  4.腰穿脑脊液检查多正常。
  5.脊髓mri检查可发现变性节段脊髓的异常信号。
  四、在没有贫血的情况下有时需与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硬化相鉴别。
  【治疗措施】
  一、纠正贫血,维生素b12 200-500ug肌注1次/d,连续二周,以后二个月内每周给200-500ug,叶酸0.1 3次/d口服。
  二、营养神经药物:胞二磷胆碱250-500mg肌注 1次/d。辅酶q10 10mg肌注1次/d。
  三、配合理疗、针灸可改善肢体无力及共济失调。
  预防常识:
  本病主要累及脊髓的后索和侧索,本病如能在发病后3个月内积极用维生素b12治疗,常可获得完全恢复。若不经对症治疗,常在发病2-3年后进展,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因此有上述症状时要及时到有条件的神经疾病专科诊治。切勿轻信社会游医,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浪费钱财,危及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4-11 02:06 | 只看该作者
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合并有脑内改变,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4-12 07:31 | 只看该作者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3-5 07:17 | 只看该作者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概述】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labactlte corn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故又称维生素b12缺乏症;通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又因其临床表现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出现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为主,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故又称为亚急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但由于脊髓后侧索的症状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所以只有由维生素blz缺乏者称之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但有学者认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命名并不恰当,因为本病的损害不仅限于脊髓,周围神经、视神经及大脑白质乃至几乎所有白质均可受损,是由神经系统障碍并非由贫血引起。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痱”、“血虚”、“痿证”范畴。
  是由于某种生血因子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脊髓后、侧索的神经变性疾病,有时亦累及周围神经。临床上以锥体束损害及深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早期常有苍白、倦怠、贫血表现和消化不良等。病史初期手足末端感觉异常,渐累及两下肢,进而软弱无力行走不稳,动作苯拙,并有胸腹部束带感。
  二、体检发现
  脊髓后侧索损害为主者,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感觉障碍:病变平面以下关节位置觉和音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后期可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三、辅助检查
  1.周围血及骨髓检查巨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2.血浆维生素b12水平通常低于100ug /ml。
  3.胃液分析可发现有抗组织胺性的胃酸缺乏。
  4.腰穿脑脊液检查多正常。
  5.脊髓mri检查可发现变性节段脊髓的异常信号。
  四、在没有贫血的情况下有时需与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硬化相鉴别。
  【治疗措施】
  一、纠正贫血,维生素b12 200-500ug肌注1次/d,连续二周,以后二个月内每周给200-500ug,叶酸0.1 3次/d口服。
  二、营养神经药物:胞二磷胆碱250-500mg肌注 1次/d。辅酶q10 10mg肌注1次/d。
  三、配合理疗、针灸可改善肢体无力及共济失调。
  预防常识:
  本病主要累及脊髓的后索和侧索,本病如能在发病后3个月内积极用维生素b12治疗,常可获得完全恢复。若不经对症治疗,常在发病2-3年后进展,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因此有上述症状时要及时到有条件的神经疾病专科诊治。切勿轻信社会游医,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浪费钱财,危及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