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cxf05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骨关节] X5072:帮我看看这颈椎.开口片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1-20 03:06 | 只看该作者
张口位照得很好,未见明确异常;建议必要时行ct扫描检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11-20 03:32 | 只看该作者
未见异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1-20 03:37 | 只看该作者
未见明显异常,白领综合症吧(长时间低头伏案或电脑前工作引起),患者工作性质,多锻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1-20 03:41 | 只看该作者
未见明确异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11-20 04:51 | 只看该作者
寰枢关节半脱位,由corner在1907年首先报道,此后虽有wortzman等学者不断潜心研究,但迄今对寰枢关节半脱位仍无统一确切的认识。在临床上本病的漏诊,误诊也非少见。为了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因、表现及治疗,对三年来在我科诊治的98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了调查,治疗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x线检查符合:寰齿前距>3mm或齿状突与两侧块间隙差值>3mm或齿状突与两侧块间隙不对称并两侧块不等宽(前旋的一侧侧块变宽,与齿状突靠近)。
1.2 一般资料 98例患者,男37例,女6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0岁,平均37.14岁;病程1天~8年;长期颈姿不良者65例(半躺半靠、屈颈屈背37例,头向一侧倾斜11例,颈前屈、前倾39例,用枕不当13例),有慢性咽喉部炎症史者18例,有外伤史者15例,其中14例合并寰枢椎先天变异。
1.3 临床表现 颈肌紧张伴颈部活动受限92例,头晕75例,头痛46例,恶心42例,颈部疼痛39例,呕吐或欲吐者24例,眩晕22例,c1、c2有压痛者20例,行走不稳11例,斜颈11例,视物模糊8例,四肢乏力及四肢麻木各2例。
1.4 治疗方法
  (1)纠正不良颈姿 卧位时,枕头勿太高或太低,应垫托颈及头部。伏案工作时,桌椅高度应相称,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前倾。避免头颈部长时间向一侧倾斜。改变半躺半靠、屈颈屈背阅读习惯。
  (2)采用轻柔的理筋手法,如点穴、揉按、拿捏、弹拔等治疗于颈背部。每天一次。
  (3)颌枕带卧位牵引 颈部呈中立位,重量从3kg开始,逐渐增至5kg,时间45至60分钟。每天1~2次。
  (4)颈部锻炼 参照mcienzie方法,主要做以下练习:①眼向前直望,将头慢慢后缩至最大限度,保持这个姿势数秒后放松。为了使锻炼更有效,可以手按在下颌上,将头推向更后的位置。②颈缓缓向后伸至最大范围,保持数秒后回复起始姿势。每次每个动作10下,每天做6至8次。
  按摩与牵引治疗10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休息3天。
1.5 治疗结果 平均治疗19次,症状与体征消失者33例;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者41例;症状与体征改善者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

2 讨论

  多数学者认为〔1,2〕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病因为:①寰枢关节运动幅度大而关节囊松弛,易于发生上颈段不稳;②寰枢椎的先天变异或/和横、翼状韧带的先天缺陷;③头颈部或上呼吸道感染;④头颈部创伤。本组分别有14.29%、18.37%、15.31%的病例有寰枢椎变异、慢性咽喉炎史及头颈部外伤史。寰枢关节除具上述①之特点外,还有:①枢椎上关节面近于水平,寰枢关节吻合面较浅;②项夹肌、半棘肌及多裂肌仅附着至枢椎。因此,我们认为寰枢关节解剖及功能上的特点是其易于发生半脱位的基础。本组调查有66.33%的病人颈部姿势长期不良。横韧带是枕颈强度最大、但缺乏弹性的韧带〔3〕,其作用是限制颈椎屈曲时寰椎向前滑动。长期颈椎屈曲,横韧带被过度牵扯而导致的慢性积累性损伤可使横韧带失去正常的功能,易造成寰椎向前半脱位。头颈部固定向一侧倾斜,可造成一侧翼状韧带损伤,易于发生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屈颈半靠半躺或睡姿不良或用枕不当,可使寰椎受到向前或侧方或斜向的力的移位。据以上分析,我们考虑长期颈部不良姿势是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主要原因。
  本组患者在临床上以颈局部表现(颈部疼痛、颈肌痉挛、颈部活动受限)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头痛、头晕、眩晕、恶心、呕吐或欲吐、视物不清、行走不稳等)为主,脊髓受压表现(四肢乏力、麻木)少见。
  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横韧带、翼状韧带、诸关节囊良好的功能以及周围肌群肌力的平衡〔4,5〕。颈部处于自然生理位置即良好的颈部姿势时,相拮抗的各组肌群间作用相互平衡,各关节、韧带相应稳定,不受过度牵拉〔6〕。因而,良好颈姿是维持寰枢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纠正不良颈姿是预防和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基本方法。颈部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与疼痛。牵引治疗可解除肌肉痉挛;促进受累软组织修复;使半脱位的寰枢关节恢复正常。针对性颈部锻炼能消除非生理姿势所引起的寰枢关节之关节囊,韧带的紧张状态,并可预防慢性积累性损伤。本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我们的综合治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简介:黄一琳 (1964-),女,湖南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康复医学
黄一琳(陕西省人民医院理疗科,西安 710068)
侯晓桦(陕西省人民医院理疗科,西安 7100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11-20 05:01 | 只看该作者
未见明显异常,须结合临床.最近中华放射学杂志有相关的再研究,请浏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11-20 05:06 | 只看该作者
开口前后位:寰椎两侧下关节面最外缘连线中点的垂直线,称寰椎轴线。正常齿状突轴线应通过寰椎轴线,否则为寰椎移位。在临床中,以齿状突与侧块间隙之差大于1mm为寰枢椎失稳。大于2mm为半脱位。
   侧位:枕骨大孔后缘至寰椎前结节下缘连线,称寰枕线。正常寰枕线通过齿状突,齿状突后缘恰位于寰枕线的前1/3,若齿状突后移超过前1/3为寰椎脱位。寰枕线与齿状突轴线的交角正常值为70°-80°,小于此值为寰枢椎脱位,其中50°以下为重度脱位,50°-60°为中度脱位,60°-70°为轻度脱位。在临床中小儿以寰齿间隙大于3mm为半脱位,大于5mm为脱位。成人参照此值。
    临床中我认为脱位的诊断应以寰齿间隙的间隙为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11-20 05:32 | 只看该作者
环枢关节左右间隙超过1mm,就应该是半脱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11-20 06:21 | 只看该作者
正常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11-20 09:08 | 只看该作者
未见明确异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