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表现:ct表现为s1-s3节段偏心性破坏伴巨大软组织块形成,软组织块边界尚光整,破坏边界欠清无明显硬化向右向前生长突破并跨越右侧骶髂关节,破坏区内无钙化及明显残存骨.mr-t1软组织块呈稍低信号,t2呈略高信号,信号欠均匀.骶椎上段部分椎间盘存在.其余所见骨无明显异常.
诊断:s1-s3肿瘤性病变,骨巨细胞瘤首先考虑.
鉴别诊断:骨巨细胞瘤在发生于骶椎的原发性骨肿瘤中占第二位,仅次于脊索瘤,常表现为偏心泡样破坏,无钙化,一般mr表现为t1低t2略高,和一般肿瘤类似信号,如果有出血可见液液平面.
1 脊索瘤:脊索瘤在ct上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模糊,50%~89%可出现钙化。在ct上,肿瘤边界清晰,因有较多粘液基质,在t1wi常呈高信号,t2呈显著的高信号,典型者粘液基质间可有较多纤维间隔,病变呈多小叶状,小叶内为高信号,小叶间为低信号,较有特征:钙化灶因呈低信号,较小时不易分辨。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发病的部位,我有幸听过积水潭医院屈辉教授的课,讲骶椎骨巨与脊索瘤的区别时说他们总结了上万例,有时影像上难以区分,唯一有价值的就是部位,s1-2以上发生骨巨多,s4-5发生脊索瘤,s3作为特殊的界限不好评价无差异性.而且本例无钙化,mr信号不符.
2 其他原发性肿瘤:如神经源肿瘤(第三位)等,多有骶孔和椎管变化,骶骨骨质较少改变,不支持.
3 转移或孤立mm:老年人单发转移必须考虑,但需原发灶支持,况且骨转移以多发常见.孤立mm有时亦呈泡样外观与骨巨相似,难以区分,但是少见.
所以从部位及发病率来看,兼顾影像表现,优先考虑骨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