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史:男,23岁(成年),左股骨下端疼痛三年,(慢性病程,病史长);藏族(说明可能有牧区生活 史)。
影像表现:左侧股骨下段较大范围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并邻近关节面,破坏区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多个更低密度大小不一囊性变,轮廓不规则;前缘骨皮质变薄,无明显病理性骨折征象,无膨胀性改变;无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左胫骨上段内侧可见一背向关节的尖角状突起;
诊断:1.左股骨下段骨质破坏,考虑骨包虫病; 2.左胫骨上段牵曳灶。
依据:慢性病史,藏族,股骨干骺端骨质破坏(血运丰富),内有囊性病灶;
鉴别诊断:1.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骨囊肿;3.骨巨细胞瘤。
骨包虫病为畜牧区的地方性寄生病,以肝,肺等处多见,骨骼侵犯相对少见。由消化道感染六钩蚴经血液循环寄生于骨组织,好发于松质骨或者长管状骨的干骺端等血运丰富的部位,六钩蚴发育成细粒棘球蚴后在骨组织内形成小囊,骨质受小囊压迫,囊液侵蚀产生骨质破坏;病史较长,生长缓慢,多于幼年感染后成年出现症状而发现。各骨发病率以骨盆最多,脊柱次之,股骨,肱骨及胫骨又次之,锁骨及肋骨也可累及。
精彩|我[emb6]骨包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