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fanshl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腹盆腰部] CT30181:男性,44岁。一年多前单位体检发现脂肪肝,这次体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11-16 17:29 | 只看该作者
考虑海绵状血管瘤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1-16 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1-16 18:25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可以看到外周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推进,中央低密度呈裂隙样或星形,考虑海绵状血管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1-16 18:28 | 只看该作者
中央低密度影,应该是血栓机化区:现代CT诊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1-16 20:58 | 只看该作者
病程1年,A期强化不明显,廓清慢,考虑炎性假瘤等非肿瘤性病变等。
鉴别:肝淋巴瘤,转移瘤,H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11-16 22:09 | 只看该作者
考虑血管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11-17 01:11 | 只看该作者
考虑肝右叶不典型血管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05:39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肝血管瘤的认识,我不是太全面,尤其是一些不典型血管瘤。的确,有一些血管瘤的表现我们不能用典型血管瘤的表现去认识它。有一篇关于“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的文章,自己反复看过多次,准确的文字描述记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内容没有太大的出入,有兴趣了解海绵状血管瘤的朋友可以看看:

         肝海绵状血管瘤(HCH)是肝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属先天性血管畸形,一般认为是胚胎期中胚层的血管系统在发育时出现异常,导致血管腔扩大,形成海绵状扩张。病理上HCH主要由扩大的、充盈血液的异常血窦构成,内壁衬有单层扁平内皮细胞,大小不一,血窦间有疏松的纤维基质分隔,瘤体无包膜,但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分界清楚。
    HCH的典型CT表现为瘤体直径大多<3cm,平扫呈边缘清楚的均匀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周边结节状强化,其强化程度接近于邻近动脉;门静脉期显示向心性的强化趋势,其强化程度与门静脉强化程度类似;延迟期示病变持续强化,呈等密度填充。
    HCH典型CT 表现的病理基础:绝大多数HCH发展变化慢,瘤体主要由异常血窦和纤维基质构成,无明显血栓、纤维化、囊变、出血及钙化等退变成分,这种血管瘤的异常血窦往往管径较大,纤维基质部分较少(为中等流量HCH)。平扫呈均匀低密度是由于瘤体成分较单一,血窦内血流缓慢所致。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时病灶呈周边强化是由于对比剂在血管湖的积聚所致。延迟期病变持续强化、等密度填充是由于血窦内慢速血流、纤维基质和部分血栓形成引起的血流搅动造成对比剂在瘤体内长期滞留所致。
    非典型CT表现与HCH的病理结构变化密切相关。CT平扫非均匀密度可能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发生退变,如血栓形成、纤维化、囊腔形成、囊腔内出血及钙化等有关。极少情况下HCH可达到退变过程的终末期,成为一个类似于纤维疤痕的结构,硬化型血管瘤。国外学者对巨大HCH进行影像与病理的对比研究,发现其CT、MRI表现与大体病理结果密切相关。当病灶(直径>4cm)巨大时,其内可出现血栓、纤维化、囊变、出血及钙化灶,在CT平扫时相应的表现为瘤体内呈更低密度、部分稍高密度、高密度及钙化的混杂密度影。
     I型非典型增强模式:国外学者通过对HCH的动态增强CT与病理检查比较发现,当病灶较小,其内异常血窦管径均一细小时,为高血流量的HCH,动脉期扫描对比剂可快、完全地填整个病灶血管,病灶表现为早期均匀强化,且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以此可与富血供肝细胞癌和转移瘤鉴别。
    II型非典型增强模式:此种非典型CT增强表现通常发生在较大的血管瘤中,因为瘤内较大非血管成分(如血栓、纤维化、囊化、出血及钙化等)的出现,使对比无法剂进入,故各期扫描均无强化表现。
     III型非典型增强模式:此种非典型CT增强模式在HCH中较罕见,一般来说,血管瘤内的纤维成分开始出现于瘤体的中央,然后向周围不同程度地延伸。而离心性强化的HCH,组织学发现瘤体中央区由无数异常血窦构成,周边区则主要由大量纤维成分构成,从而表现为由内向外的强化。 对于这种血管瘤的强化表现,我本人对此影像很深,因为在 2009-10-16 日我在本论坛曾发过一个帖子“是血管瘤,还是肝癌?”,该帖子在网页:http://www.radida.com/portal/read.php?tid=59181,当时大家一致认为是肝癌,我也曾经接受,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有必要重新认识:
   
    IV型非典型增强模式:非常少见,病理发现此型HCH主要由无细胞结构的透明嗜酸性组织构成,其内可见广泛的纤维组织和闭塞的异常血窦。有学者认为其是HCH演变的终末期,称之为硬化性血管瘤或透明样变血管瘤。因为病灶内缺少血管性成分,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病灶内含有大量的纤组织,由于在纤维组织中存在较大的间质空间和对比剂向血管外扩散缓慢,导致病灶内对比剂较长时间的保留,出现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的周边强化或不则强化。这种HCH的CT表现与胆囊细胞癌等难以区别。动-门静脉分流(APVS):以往认为APVS的出现是肝恶性病灶的特有征象,但近期较多的研究结果发现,肝良性病亦可合并APVS,其中在HCH中就常可见到。有人发现,在小HCH中出现APVS的机率要原发性肝细胞癌高。还有人推测,APVS的出现可能是由于HCH瘤体中异常血窦内高速血流导致肝动脉与门静脉之间潜在交通的开放,形成邻近区域肝实质的异常灌注,而这种高速血流又可能与肿瘤的血流量和组织学构成有关。包膜皱缩(HCR):此种征象常出现肝恶性肿瘤(如胆管癌、血管内皮瘤及转移瘤),主要由于病灶内纤维成分导致邻近肝包膜向病灶方向收缩凹陷。在较大的HCH中也可有血栓形成和纤维化,故也可出现HCR。
    HCH的非典型CT表现不仅仅是上述所提到的这些表现,在低流量的HCH中,CT双期扫描只能见到病灶周边的亮点征,病灶大部分均无明显强化。综上所述,HCH由于其不同的病变结构特征可以有不同的CT表现,我们对此要有所认识。
         在上文中并没有提及动脉期强化不显著,门脉期及延迟持续强化的血管瘤的类型,但是,正如楼上几个朋友都提到过,该例患者动脉期还是有小结节状的边缘强化,既然是这样,那么本例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血管瘤,不过我们还是不明白:海绵状血管瘤是一个先天性的疾病,那么在一年多前体检时问什么会没有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11-17 08:48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5楼liangshusheng于2010-11-16 14:55发表的  :
还是可以看到外周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推进,中央低密度呈裂隙样或星形,考虑海绵状血管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11-17 10:25 | 只看该作者
考虑血管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