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多囊肾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ARPK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发病多在婴儿期故称之为婴儿多囊肾,发病率仅为1/10000~2/10000,无性别和种族差异。缺陷基因通过突变携带者遗传,只有在父母双亲同为杂合子情况下,子代纯合子发病几率才能达到25%。而患者由于多在婴幼儿时夭折,所以不会将缺陷基因遗传给后代。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是一种肾脏和胆道的遗传性畸形综合症。病理组织学改变有两个显著的特征:1.肾集合管梭形扩张;2.门脉区纤维化伴胆管发育不全。
婴儿多囊肾ARPKD病理
1.双肾同时受累增大,对称发展。患病新生儿的肾体积可为正常的10倍,但肾脏结构仍可保留。
2.包膜表面光滑,紧密贴于1~2mm的乳白色囊肿上。
3.囊肿为集合管梭形扩张,放射延伸至皮质,皮髓质分界不清,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结构正常。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一类延迟显性的疾病,很多患者都是在成年后才出现肾脏囊肿,因此对于携带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致病基因的胎儿来说,绝大多数都不会在妊娠期出现肾脏结构的改变,产前B超检查已无法诊断。但由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疾病,亦有少数患儿在产前,即出现肾脏囊肿并且可以在妊娠中后期被B超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