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垂体脓肿
术中:
右侧蝶窦粘膜肥厚,内见黄灰色豆渣样物质。病理:霉菌球伴炎性渗出。
切开鞍底硬膜,见乳白色粘稠液体流出。病理:大量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点评】垂体脓肿是一种少见的鞍内感染性疾病,约占垂体占位性病变的0.4%~ 0.5% 。
感染途径:
血行,如来自肺;
来自鼻窦炎症的直接侵犯,如蝶窦;
术后感染
CT表现:
蝶鞍扩大和鞍底骨质变薄。
鞍区囊性肿物,多为均匀低密度,少数呈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周边呈不均匀等或高密度。
环状强化。
MR表现:
中心大多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脓肿壁T1WI高信号,原因可能是吞噬细胞吞噬大量的自由基沉积在脓肿边缘。
部分病例T1WI为高信号,考虑为脓液含有高蛋白成分,或粘稠度增高所致;T2WI为低信号,可能为慢性炎症致肉芽组织增生。
若DWI为高信号,则更提示垂体脓肿的诊断。
增强后,不均匀环形强化及周围脑膜强化,是垂体脓肿MR增强的典型征象。
鉴别诊断
垂体瘤
鞍区最常见的肿瘤性病变。
无囊变坏死的垂体瘤CT上呈等密度,MR接近等信号,增强后呈均质强化。
垂体瘤囊变坏死时,T1WI呈等或低信号,信号不均,见软组织肿块伴强化,壁厚薄不一;而垂体脓肿大多呈环形强化,环壁厚度较均匀,T1WI脓肿壁有时呈高信号,与垂体瘤囊变坏死壁通常呈等或低信号不同。
Rathke囊肿较常见,密度和信号变化多样,但增强后无强化,与垂体脓肿的环形强化不同。
颅咽管瘤多位于鞍上,其特征呈混杂信号(或密度)且常有钙化,向鞍内生长时,大多显示受压移位的垂体。囊性的颅咽管瘤因含胆固醇结晶,T1WI高信号和T2WI低信号较具有特征性,无明显的环形强化。
淋巴样垂体腺炎仅出现在分娩后一年内的女性,以垂体腺或甲状腺功能低下为主要临床表现。
垂体腺良性增生见于垂体腺靶腺长期功能低下的患者,因为靶腺功能低下反馈性刺激垂体腺而发生代偿性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