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胫骨上段骨髓腔内可见一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可见周边有轻度骨质疏松.局部骨质无膨胀性改变,临近骨皮质未见骨膜反应,软组织无肿肿胀.
诊断:右胫骨上段慢性骨梗死.
骨梗死: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骨脂肪梗死,指发生于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性坏死,多发生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通常所指的骨坏死一般为骨骺或关节面下的骨坏死,与外伤、激素和酗酒等因素有关,与骨梗死在发病部位、范围有明显的区别。骨梗死也可累及骨骺引起关节面骨塌陷。
骨梗死的病因、机制: 骨梗死病因较多, 文献报道有老龄(多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 、镰状细胞贫血、gaucher’s 病、潜水病、感染、辐射、胰腺炎、血管炎及化学治疗等。四肢长管状骨的骨髓内脂肪组织丰富,髓腔内的营养血管细小,分支稀少,同时骨皮质坚硬,血管栓塞和血管外受压均缺乏缓冲余地。各种致病因素可引起受累骨髓内血管脂肪栓子或骨髓脂肪浸润,从而导致骨髓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 急性期有明显的局部症状,慢性期通常无临床症状,累及关节面可出现疼痛和畸形。
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关系: 急性期骨梗死局部血供中断,脂肪细胞发生胶样化和液化坏死,骨小梁细胞死亡,骨小梁结构尚存,x 线平片和ct 不能发现或仅出现骨质疏松,mr t1wi 呈中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反映梗死灶内出血和水肿而病灶边缘充血水肿呈长t1 、长t2 信号 。亚急性期骨梗死x线平片及ct 出现小的虫噬样改变和斑点状钙化,代表骨质吸收、反应性新骨形成和充血 ,mr t1wi 示梗死灶的中央部分信号与正常骨髓信号相似或略低,t2wi 呈与正常骨髓组织相似或略高信号,与正常骨髓组织间有环状长t1 、长t2 信号,反映病灶边缘充血水肿。梗死灶与正常组织间可见环状、蜿蜒状长t1 、短t2 信号,可能是由于梗死灶边缘形成外周性匍匐状的反应性新骨带或纤维化,有作者认为是化学位移形成。慢性期骨梗死,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或骨化,x线平片和ct 呈不规则形硬化斑块(见下图),排列成串或散在分布,呈蜿蜒走行的条状钙化,mr t1wi 和t2wi 均呈低信号。
检查方法比较: 骨梗死后骨修复未造成骨组织在x线上的密度发生改变时,x 线平片和ct 不能发现。随后由于梗死灶周围充血水肿、新生骨形成而导致骨质疏松并夹杂硬化带,x 线和ct 无特征性,不能排除化脓性感染和某些恶性肿瘤,而mri对骨髓病变敏感性高,为诊断急性骨梗死的首选方法。mri 对区分急性、慢性梗死有重要意义, rao等认为病变在短tr、te 图像呈低信号,长tr、te图像呈高信号且伴有疼痛者为急性病变,而长tr、te 和短tr、te 均呈低信号者则为慢性骨梗死。
鉴别诊断: 骨梗死mri 具有特征性表现,为松质骨内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地图状病灶,伴有蜿蜒走行的边缘 ,当x 线平片、ct 和临床难以同骨感染和恶性肿瘤鉴别时,通过mri 检查可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骨梗死可继发感染和肿瘤,应予以注意。慢性骨梗死多发对称,x 线平片和ct具有特征性表现,呈不规则形硬化斑块,排列成串或散在分布,呈蜿蜒走行的条状钙化,mr t1wi 和t2wi 均呈低信号,容易诊断。局限性病变应与纤维结构不良、内生软骨瘤、软骨肉瘤鉴别;本病无弓状弯曲和膨大,皮质不变薄,梗死周围的边缘性硬化带呈匍匐状可资鉴别。
![]()
股骨下端慢性骨梗死。a. x线平片示双股骨远端见不规则形硬化斑块。b. ct 可见环状或斑片状高密度钙化。c. he染色×80 光镜下以成熟骨小梁为主的骨样组织,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图片资料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 年第23 卷第2 期,杜玉清, 孔样泉, 刘玉卿.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本贴已被 向医生 于 2005-11-27 19:13:01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