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又称为骨皮质缺损症、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较常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病理和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有生长缺损、发育缺陷、骨化障碍、生长变异等学说,现在多趋向于骨膜化骨障碍学说,病理组织学显示病灶由旋涡状排列成束状的纤维组织组成,间质数量不等,中间散在分布有多核巨细胞以及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多数可自愈。本病好发于儿童或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一般无症状,大的病灶可以导致局部不适或疼痛。 X线表现 本病以膝关节附近多见,尤以股骨下端最为常见,且多位于病骨的后缘,尤以后内侧多见。病灶多小于 3.0cm,但有文献报道可达7.0cm。病灶正面观多呈圆形、椭圆形透光区,多囊状少见,病灶长轴与病骨长轴一致;病灶边缘硬化,
界限清晰。切线位片显示病变处骨皮质似乎“陷入”髓腔内,皮质呈浅碟状凹陷或缺损[2]。局部无软组织肿胀和骨膜反应。本病可并发病理骨折或疲劳骨折。其愈合方式有平复型和骨化型两种,即前者愈合后显示局部缺损消失,完全恢复正常骨形态;骨化型局部缺损消失且形成突向髓腔的致密骨块影。CT检查亦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