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涎腺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
小涎腺系指人体内除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大涎腺外的其它涎腺。据统计人体内约有500-700个左右个小涎腺。小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10%, 半数以上发生于腭部。肿瘤一般位于一侧腭后部及软硬腭交界区, 而不发生于中线及硬腭前部,因此处不含腭腺。其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
1、临床与病理
小涎腺肿瘤最常发生于腭部, 文献报道腭部肿瘤50%为小涎腺肿瘤。其病理类型与大涎腺相同,多形性腺瘤为其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余部位有报告依次为颊、舌、舌根、上唇、磨牙后腺及下唇等部位。腭部者一般发生于一侧腭后部及软硬腭交界处。临床上小涎腺多形性腺瘤多表现为半圆形、卵圆形或结节状无痛性肿块,粘膜表面光滑,多为偶然发现。病灶大者可呈分叶状,多有厚度不等的纤
维组织包膜,与周围组织易于分离。解剖面多为实性, 体积较大者可见囊变区。涎腺多形性腺瘤又称为良性混合瘤, 组织学成分包括上皮、肌上皮和数量不一的黏液样、软骨样、纤维样和血管样间质,可有散在钙化。
2、ct表现分析
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密度与邻近肌肉密度相近ct 值约20-50hu,内部密度均匀或有更低密度坏死囊变区或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瘤可有强化改,ct 值上升20-40hu。发生于腭部者,由于硬腭部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较薄, 该区肿瘤常造成邻近骨质的压迫吸收,甚至可穿破硬腭侵入鼻腔。发生于其它部位者,如咽旁间隙,其鉴别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咽旁间隙主要组织成分为神经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组织以及异位的小涎腺等。笔者认为发生于咽旁间隙的小涎腺多形性腺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而神经源性肿瘤多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淋巴组织肿瘤多为转移性,可发现其它部位的原发灶。脂肪组织肿瘤的ct表现有较大的特异性。另一点咽旁间隙小涎腺多形性腺瘤需与腮腺深叶肿瘤鉴别。对于区分腮腺深叶肿瘤及咽旁间隙原发肿瘤ct具有较大价值。咽旁间隙所形成的透明带是鉴别腮腺深叶肿瘤和咽旁间隙原发肿瘤的标志。当肿瘤来自腮腺深叶时, 透明带位于肿瘤与咽缩肌之间,而肿瘤与腮腺无透明带存在。当肿瘤来自咽旁组织时, 透明带位于肿瘤与腮腺深叶之间,而肿瘤与咽缩肌之间无透明带存在。
综上所述,小涎腺多形性腺瘤根据其好发部位、临床表现以及其ct表现,多可以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本贴已被 lkc8963 于 2006-1-25 18:14:24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