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模糊绒毛征在ct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价值
肺孤立性球形病灶有时在鉴别诊断上较难,而且是日常要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实践工作中对胸膜侧孤立性球形病灶外缘ct显示模糊绒毛征像者的术前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此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ct所见:模糊绒毛征,只能在肺窗可观察到。该征位于球形病灶的周围,特别是胸膜侧,呈片状或楔形模糊绒毛样改变,其范围仅局限于球形病灶胸膜缘或前后缘之间,增强时模糊绒毛征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粗大血管影。本稿中笔者进行采集的21例病人中有16例得到证实,通过手术或穿刺手段证实为肺癌。其中5例为为良性病变,结核瘤 4例/,炎性假瘤1例。
讨论:本组孤立性肺球形病灶多位于肺的外围近胸膜侧,运用ct窗功能技术即在肺窗上观察,表现为球形病灶近胸膜侧显示模糊绒毛状改变,增强扫描时肺球形病灶外缘模糊绒毛改变更清晰,其内可见较粗大的供血及引流血管影, 21例病人中有16例得到证实,通过手术或穿刺手段证实为肺癌占76.2%的比率,其中5例为为良性病变,结核瘤 4例/,炎性假瘤1例,占23.8%的比率。据王健等报道,该征诊断恶性病变的特异度为94%,本组为76.2%,尽管模糊绒毛征对肺癌的ct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度,但在结果中可看出本组病例的术前误诊率较高,这是由于缺乏经验,对此征认识不足之故。
肺癌多由支气管动脉供血,少数同时伴有肺动脉或肋间动脉供血。韩铭钧等认为肺癌仅为支气管动脉供血。其途径是支气管动脉和淋巴结在胸膜下形成网,顺着小叶间隔进入肺,伴随静脉引流到肺门,当瘤体组织直接压迫阻塞静脉使之回流受阻时,阻塞处远端肺静脉扩张。同时肿瘤也可压迫或阻塞淋巴管近端,淋巴液形成逆流,并向胸膜侧扩展。还由于参与肺癌的支气管动脉比正常的支气管动脉的数量和大小均增加,约20%-30%。而一旦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就导致球形病灶外围血管扩张,迂曲,增多,并有可能继发毛细支气管动脉-静脉瘘的存在,这些因素是构成肺球形病灶胸膜侧模糊绒毛征表现的病理基础。一般良性球形病灶的模糊绒毛征表现不如肺癌那么丰富,是因为供血动脉较肺癌为少,且也较少产生静脉,淋巴回流障碍,此点有别于肺癌,具有鉴别意义。
本征主要与毛刺相区别:毛刺征病理基础主要癌组织沿支气管,血管或小叶间隔的浸润生长及渗出,增生性反应。ct表现:肿块边缘呈细,短而直线状,大小较均匀,密度较高,围绕肿瘤呈放射状排列且与肿瘤相连,若靠近且侵犯胸膜时常引起胸膜粘连,增厚。模糊绒毛征病理改变为瘤体组织直接压迫或阻塞肺静脉或淋巴管回流所致,ct表现多位于瘤体胸膜侧,增强时呈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此征不会引起胸膜的改变。ct增强扫描时16例肺癌病例中表现为块影多不均匀性强化,尤其是薄扫在模糊绒毛征中可见粗大或迂曲的血管影要比通常10mm层厚图像丰富得多。模糊绒毛征的显示,有赖于窗功能技术,因而如何应用窗功能技术,调整窗位窗宽到适度,是显示模糊绒毛征的关键,笔者探索的结果窗位-550--- -650之间,窗宽1000-1500之间,有赖进一步探索。同时还要结合有关肺癌的病灶形态、边缘、强化程度以及ct值等综合分析,有可能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许开喜 邓建林。
摘自: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