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肿块、结节CT增强的临床意义
关于增强,对它的认识,部分人存在误区,有的认为缝结节必增强,平扫没有意义;有人认为强化就是看病灶是否强化以及强化是否明显。实际上在强化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关注,需要综合分析才会意义。我提出的问题,我有必要与大家一起讨论。今天就增强的问题讨论四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肺结节强化的峰值(PH)即最大幅度
第二个问题:肺结节强化峰值(PH)到达的时间。
第三个问题:肺结节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TDC)。
第四个问题:肺恶性肿瘤及炎性结节强化程度的模式。
第一个问题:肺结节强化的峰值(PH)即最大幅度:
肺癌的增强的峰值:平均>30Hu,结核球<20Hu;良性病灶<30Hu。
第二个问题:肺结节强化峰值(PH)到达的时间:
肺癌:峰值时间不是绝对的,但是有一定的规律。Swensen报道肺癌2分钟内达峰值(100ml,2ml/s),Yamashita等则认为肺癌的峰值时间为5分钟(150ml,2ml/s)。ZhangM等发现肺癌峰值时间为1分钟(100ml,4ml/s)。李相生等为4~5分钟(1.5ml/kg,2ml/s)。出现这样的差异,可能与注射对比剂的流率慢有关,因为注射对比剂的流率慢会延长到达强化峰值的时间。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增强峰值到达的时间会不一致,腺癌的增强峰值时间早于鳞癌。
炎症: 急性炎症病变,强化的峰值出现得比较晚,比肿瘤的峰值还晚。这是因为急性炎症早期可出现暂时性血管痉挛,随后才出现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组织分解使细胞内K离子溢出到细胞外,K/Ca离子比例增高,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另外炎性组织水肿使静脉受压,回流受阻,致对比剂在细胞外液滞留时间延长,因而急性炎症时注射对比剂后较晚才出现明显增强效应,但持续时间较长。慢性炎症,如炎性假瘤,由于其病理基础是炎性肉芽肿,有丰富毛细血管,但其供血的动脉往往是细小的,所以峰值比肺癌晚,持续时间较长。
第三个问题:肺结节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
炎性肿块在某个时间到达峰值后,持续一段时间,随后缓慢降落,称为台阶型肺癌到达峰值后,随即降落,称为山峰型;其他良性结节以及结核球轻度增高后,一直变化不明显,称为平坦型。这是利用病变的强化趋势来进行判定病变的性质,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四个问题:肺恶性肿瘤及炎性结节强化程度的模式:
肺肿块和结节强化模式形式多样,和肺部病灶的病理有很大关系:1、均匀强化在腺癌则由于瘤巢分布均匀,其间的纤维间隔相互联结成网状,其内可见丰富的小血管结构,瘤实质无明显坏死或坏死灶极小;而炎性结节内则为血管丰富的上皮样组织,因此它们都表现为CT上的均匀强化。2、不均匀强化在鳞癌是由于大部分肿瘤血管大小分布不均匀,无血管分布的地方就会出现坏死,因而不强化,而有血管分布的区域则出现斑片状明显强化。
结核球,其中央主要是干酪组织,因而不被强化,而增殖期结核和炎性结节周边是富血管肉芽组织,因而环形强化。如果陈旧性结核球,外围是纤维包膜无血供则不强化。错构瘤看其成分,如果是以脂肪和钙化为主则不强化;如果混杂有发育不良的支气管和部分血管成分则不均匀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