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意左顶部骨膜下血肿,本例血肿界于冠状缝与矢状缝之间,未跨越颅缝,属中期改变。现复习相关文献:
颅骨骨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颅骨外板与其相对应的骨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的包囊性积血。好发于新生儿顶、枕部,血肿范围不跨越颅缝,即使两块相邻的颅骨骨膜下都存在血肿,因颅骨骨膜边缘终止于相应颅缝,因此,血肿则呈两个孤立的血肿,互不串通。新生儿头颅产伤,尤其是使用胎头吸引器的新生儿头颅产伤性包块,通常是由于吸引器吸引胎儿头部时,弹性(可塑性)较大的头皮软组织随吸引负压而变形隆起,而弹性(可塑性)较小的骨膜与几乎无弹性的颅骨之间产生负压致使骨膜被牵起脱离颅板、血管损伤出血形成颅骨骨膜下血肿。
血肿影像与病程关系:颅骨骨膜下血肿吸收得很慢或吸收得不明显,而血肿包膜却逐渐钙化,因此血肿影像随病程时间推移而变化。受伤2周左右的血肿较柔软有弹性,影像呈与颅外板紧密相连的镰状或丘状软组织块影;3周后,血肿包膜(实为被血肿推起的颅骨骨膜)逐渐出现弧条状、壳状钙化影,血肿也逐渐失去弹性而变硬;3个月到6个月后,血肿包膜钙化更明显,逐渐机化的血肿呈现较厚的钙化包膜下网条状钙化影;1年左右后,血肿包膜逐渐钙化骨化形成颅骨外板,血肿机化钙化形成板障,原来的颅骨则形成颅内板;再经过生长塑形作用,逐渐形成局部颅骨增厚、外突隆起的异常颅骨,呈永久性后遗征象。
鉴别诊断:颅骨骨膜下血肿影像结合临床多数能明确诊断。高分辨率ct和mri多序列、三维成像技术已成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1 头皮下血肿或帽状腱膜下血肿:头皮下血肿可发生于头皮任何部位,可跨越颅缝,可高低不平,血肿张力相对较低,囊性感较强,ct表现为头皮下高密度出血和低密度水肿影像与颅外板不紧密相连,吸收较快。位于中线两侧的帽状腱膜很坚韧,它与颅顶头皮紧密结合,与颅骨骨膜疏松结合,前连额肌,后连枕肌。常为头皮牵拉滑动损伤所致。血肿较大时呈中线部位的从额到枕的均匀的帽状软组织影像。帽状腱膜下血肿ct表现为位于上述解剖部位、且与外板不紧密相连高密度或等密度软组织影。
2 脑膜或脑、脑膜膨出:脑、脑膜膨出好发于新生儿颅囟部位或胎儿期诸颅囟部位,伴有颅骨缺损,肿块有囊性感和或搏动感。平片能显示边缘光滑的颅骨缺损和软组织块。ct和mri能显示颅骨缺损和膨出的脑、脑膜和蛛网膜下腔而确诊。
3 囊肿或脓肿:颅骨骨膜下或颅外软组织内囊肿较少见,也不一定与颅骨对应,更不可能随时间推移逐渐形成弧状、壳状或丘状钙化骨化影,高分辨率ct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4 骨瘤:颅骨骨膜下血肿,在中后期血肿包膜钙化明显,血肿机化钙化骨化明显,其影像类似骨瘤,结合病史及其影像特征,特别是ct和mri能显示正常颅骨、钙化的包膜和血肿机化、囊腔,不难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