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与bd的关系。脑白质密度异常过去常称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 ) , 1894年首先由binswanger报道,是一种老年性脱髓鞘病,其特征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脑白质明显受累而皮质受累甚少,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性格改变,可有额叶综合症、高血压史,过去由于检测手段的限制认为此病罕见,自ct及mr应用以来,不少学者发现,除局部小动脉硬化外,其他凡可引起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的因素,如血压异常,血管淀粉样变,心功能障碍等均可引起类似bd的白质病理改变的影像学表现,临床上可有或无症状,但仅用bd不能完全解释,对这种表现所用名称混乱有人称这为“脑白质斑点状病灶”、“脑白质变性”等。1987年加拿大神经学家hachinski等首先提出脑白质疏松症(la),而又避免了带有病理学色彩的诊断命名。la的临床意义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智能及认知损害有关。roman认为,la是bd的早期征象,其依据是两者均在高血压性脑血管病人中出现,但la在其他或正常老年人中也可出现,故非bi)所特有,并认为la的出现提示轻度脑白质损害.可以认为是老年痴呆的一个早期标志。不少学者并认为凡是bd则必有la,反之则不然。
像这类病例,请结合临床分析。以做出la和bd的诊断。
[本贴已被 wzh168 于 2006-9-3 8:33:22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