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炎性假瘤是由多种细胞成分组成而形成纤维化的炎性肿块,脾脏炎性假瘤发病年龄无特异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表现一般为左上腹不适、疼痛或偶为体检时发现,一般无发热性炎症的临床表现。
脾脏炎性假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eb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一种内源性或外源性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少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外伤、贫血等因素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有关。
病理以大量纤维组织增生,间以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伴以灶性出血,凝固性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脾脏炎性假瘤按组织成分分为3种类型:黄色肉芽肿(以组织细胞为主),浆细胞肉芽肿(以浆细胞为主),硬化性假瘤(显著纤维化),由于脾脏本身是淋巴网状器官,脾脏炎性假瘤在病理检查中易与脾脏肿瘤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脾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序列为低信号,信号特点与纤维组织增生、灶性出血、凝固性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有关;ct表现: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界清晰的肿块,其内可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出血灶,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ct及mri动态增强后各期强化不明显,ct、mri可见病灶周围有不完整包膜。
脾脏内出现边界清晰的单发肿块时,应考虑炎性假瘤的可能,并应仔细分析其影像学改变,对其与脾脏其它病变进行鉴别。脾脏疾病包括脾脏先天变异,脾脏感染性疾病(脾脓肿、脾结核、炎性假瘤),脾脏囊性病变(脾囊肿、脾内假性胰腺囊肿及脾包虫病),脾良性肿瘤(血管瘤、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淋巴管瘤),脾脏恶性肿瘤(淋巴瘤、转移瘤、血管内皮肉瘤等),脾梗塞,脾外伤等几大类。脾脏炎性假瘤主要应与脾脏肿瘤性病变鉴别,脾脏血管瘤多无包膜,并且强化较具有特征性,脾脏其它肿瘤mrit2wi序列多以高信号为主,有助于与脾脏炎性假瘤t2wi低信号鉴别。如果能有mri的图片就更好了。(综合文献摘录)
[本贴已被 腾龙阁 于 2006-10-2 2:37:53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