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结核(已钙化)。
颅内结核是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它部位结核,经血行播散所致而引起。临床上可分为:急性脑膜炎(脑膜型脑结核),脑实质性脑结核和混合性脑结核。经抗痨治疗后,结核灶可缩小,钙化,乃至完全吸收。但由于蛛网膜粘连和脑实质损害,多有脑萎缩和脑积水后遗症。
1、脑膜型脑结核 结脑是在脑膜上形成结核结节,蛛网膜下腔渗出液,基底池、侧裂池等脑底的脑池内有渗出液,表现为以上各池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血管受累表现为动脉影粗细不等,动脉壁毛糙不平,甚至可形成血栓出现脑软化,脑室可扩大,以侧脑室和三脑室增大明显。脑室壁可增厚,抗痨后,脑膜可增厚并有纤维性粘连,引起脑积水,蛛网膜囊肿等。增强后,脑回可有强化,可能为炎性渗出物所致。
2、脑实质性结核 脑结核瘤为结核杆菌在脑部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多见于儿童与青年,常见于小脑,但也于大脑及脑干,多位于皮质及皮质下区,常为单发,少为多发。ct平扫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等密度结节,直径可为0.2~1.2cm,可为小环形及串珠状,周围有水肿,增扫后,结节可强化,有时结节内有干酷性坏死,呈环形强化。粟粒脑结核少见。有时结核可引起结核性脑脓肿,此时多伴有基底池、外侧裂池、室管膜密度增高,边缘模糊,有助于和其它脓肿鉴别。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4-12-2 7:29:57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