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sdqzwy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0125:共享好书《X线诊断问答》!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4-28 19: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书太少了.
谢谢前辈们!!!!让我们新一代学习了.
可不可以再把后边的也传上来我们看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5-1 17:1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只有一小部分?后面的能否上传?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5-22 03:21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把答案传完?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05:42 | 只看该作者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三、消化系统
205、腹部透视和腹部平片最常用于哪些情况?有何表现?
腹部透视和平片除可用于观察金属避孕环、胎儿位置和形态及误咽不透x线异物外,最常用于观察某些急腹症、血尿或腹部肿块。一般急腹症病人多先采用腹部透视,必要时再拍腹部平片进一步观察。由于腹部照片显示的影像较透视清楚,故观察腹部异常钙化和腹部实质性脏器时需照腹部平片。在分析腹部影像时应重视观察一下x先征象:
(1)肠管外异常气体:最常见者为膈下游离气体,多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所致。肿瘤、炎症、外伤等也可引起胃肠道穿孔。多数胃肠道穿孔因有腹腔游离气体而产生典型的气腹x线征,但少数情况下也可无气腹的x线表现。有人经试验证明,腹腔内有1ml游离气体在x线上即可能显示,但这和一些条件有关,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在x线上看到。必要时可拍右侧朝上的水平投照腹部平片。注意不要将间位结肠、横膈误为气腹。此外某些腹腔脓肿、较大的穿通性溃疡等也能引起限局性的肠管外气体影。
(2)肠关内气体分布异常及液体淤积:注意有无肠管异常胀气和气液面,这在肠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胀气并有阶梯状气液面;麻痹性肠梗阻时,从胃到大肠均可充气扩张。一些腹腔脏器炎症引起的反射性肠淤张多累及病变附近的肠管,在诊断肠梗阻时还要注意有无绞窄征象。
(3)肝、脾、肾的轮廓、大小及位置:肝、脾较明显的增大往往在腹部平片上可以显示。肝大可见于恶性肿瘤、包虫、囊肿及海绵状血管瘤等。脾大见于门脉高压症、恶性淋巴瘤、网状细胞肉瘤等。肾脏除可增大(见于肾积水、囊肿、肿瘤等)外,还可以缩小(如萎缩肾)。肾下垂病人的肾脏位置较低、移动度大。肝、脾、肾外伤等都可以表现为轮廓模糊,肾周围炎症也可有此表现。
(4)腰大肌影的变化:除常见的腰椎结核可引起腰大肌影增宽外,腰大肌影消失可见于肾周围脓肿、肾恶性肿瘤(有人腰告50%腰大肌影消失)、后腹膜肿瘤等。
(5)有无密度普遍增高或异常肿块影:大量腹水可使腹部密度均匀一致的增高,如并存腹腔游离气体可显示一大气液面。但巨大卵巢囊肿也可有类似表现,要注意鉴别。异常肿块表现为限局性的密度增高,有时可见其边缘。
(6)有无异常钙化:最常见的腹部钙化影有泌尿系结石、腹腔淋巴结钙化、胆结石等。有些病变的钙化影有一定特征。如某些肾结石表现为肾盂区鹿角形钙化影,膀胱结石可成分层状的圆形或椭圆形钙化影,淋巴结钙化可表现为多数密度不均形状不规则的斑点状影,畸胎瘤可见牙齿和骨骼影等。有人提出,按解剖部位分析,肝脏的钙化影可见于包虫、海绵状血管瘤(呈圆形钙化影);脾脏的钙化影可见于脾动脉瘤、静脉血栓及结核;肾脏的钙化影可见于结石、囊肿(3%)、恶性肿瘤(21%)、结核;肾上腺的钙化影可见于假性囊肿、包虫性囊肿、淋巴管瘤(约16%,钙化影呈圆形)、阿狄森氏病(25%可见钙化);胰腺的钙化影可见于炎症(30-50%有结石)、囊肿(可呈环状钙化)、郎罕氏岛腺瘤(可呈卵壳状钙化);后腹膜的钙化影可见于畸胎瘤、结核;胃的钙化影可见于平滑肌瘤(4%钙化);胆囊的钙化影见于结石;腹腔的钙化影可见于淋巴结结核、大网膜钙化及石胎;小骨盆腔的钙化影可见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附件结核等,前列腺结石也可钙化。
(7)腹侧壁腹膜外脂肪层消失:此征可见于腹膜炎,但只有照片质量良好时才能观察。
(8)骨骼有无异常:腹部脏器的某些疾患与骨骼系统有密切关系,如肾结核可合并脊柱结核,内脏的恶性肿瘤可发生骨转移,某些泌尿系结石是全身代谢性疾病的一个表现,因而可同时合并有骨骼改变(例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9)横膈有无异常:注意其位置、活动及轮廓。
此外,下叶大叶肺炎可表现出类似急腹症的症状。因此在腹部透视的同时观察肺野,有时是必要的。

206、腹部透视和腹部平片上有哪些现象容易导致误诊?
进行腹部透视和分析腹部平片时,由于责任心不强、对于正常影像不熟悉、检查不全面、对于异常表现理解不正确、对于临床了解不全面等原因,可以发生漏诊或误诊。在这里谈一些根据实例总结出的体会和教训。
(1)消化管穿孔:横膈下游离气体是消化管穿孔的一个征象。有时可将急性腹痛病人的胃泡、间位结肠、横膈的前后重叠现象误认为是膈下游离气体;反之也可将急腹症病人的游离气体误认为是间位结肠、胃泡。什么是膈下游离气体的x线表现呢?①横膈下出现镰状气体阴影,其上为较薄的横膈(厚度约为1-2mm);②气体位置随体位变化而变化;③在短期观察过程中可增多。
(2)肠梗阻:肠管内出现气液面多是由于肠内液体成分增加以及肠管通过障碍。有时可将正常肠壁误认为是气液面,也可将清洁洗肠后或腹泻病人的肠内气液面误认为肠梗阻。肠管内的气液面有何表现呢?①气液面平行于地平面,不管体位向左或向右倾斜液平面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②身体摇动时可见气液面振动;③病理性气液面常为多发。
(3)膈下脓肿:有时可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05:53 | 只看该作者
四、骨骼系统
284、在正常肩关节正位片上有哪些表现容易误诊为骨质破坏?
教科书里早已明确提出,在分析正常肩关节正位像时,不要把血管沟,肩胛骨下角骨骺误认为骨折和病变。这已引起人们注意。根据我们的经验,还有些正常表现能误认为骨质破坏,特别是这些部位有症状和体征时,更易误诊。这些表现是:①肩关节盂上方有一个透明区,呈三角形(喙突影);②肩胛骨腋缘局部不平滑;③肩胛岗岗下凹在照片位置不正时易误诊为骨质破坏;④肱骨大结节处密度较低。这几种表现均容易认为是骨质破坏。为什么容易发生这种错误呢?这是因为在照肩关节正位的患者中,肩胛骨的病变较少见,因而对肩胛骨的影像不如对肩关节的影像熟悉,稍不注意,既可将肩胛骨的某些正常影像误认为病变。

285、记住肘、腕部各骨的化骨核的出现和愈合时间有何临床意义?
掌握小儿和少年肘、腕部各骨骨骺出现和愈合的时间,对于判断有无发育障碍、鉴别正常骨骺与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克丁病)可表现为骨骺出现延迟,而巨人症则可表现为骨骺愈合延迟。此外某些先天疾病、外伤、代谢障碍,炎症等也可使骨骺出现和愈合较早或较晚。
小儿肘关节是外伤的好发部位,若不认识正常骨骺可将其误诊为骨折,或将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误诊为正常骨骺。可见认识骨骺正常形态与位置,掌握骨骺出现和愈合时间对于骨折x线诊断是很重要的。
诊断骨骺出现和愈合异常时,最理想的x线检查方法是照一侧上肢的肩、肘、腕关节正位片。只照肘或腕关节对于判断有无骨骺出现或愈合异常也有一定价值。一般来说7岁之前应照腕关节,7岁以后照射肘关节。但应注意,仅从一个关节x片判断是否有骨骺出现与愈合异常并不十分准确,如腕骨出现两个化骨点可能为1~4岁,发现3~7个化骨点可能为5~7岁。肘、腕关节的化骨核较多,为了便于记忆各化骨核出现的年龄,提出下列简便记忆方法,仅供参考。肘关节化骨核出现的年龄是:
肱骨小头一岁多,桡头、内上五岁过,鹰嘴滑车十一岁,十二岁出外上髁。
腕部化骨核出现的顺序是:
头钩三月舟,大小角豌豆,一岁出两个,十岁全出够。
还应指出,女孩较男孩出现化骨核的时间要早1~3岁。

286、如何认识腕关节侧位片?
腕关节侧位照片上腕骨互相重叠,不易区分,应该怎么辨认呢?我们认为可用划线方法。一般来说,桡骨中央轴线延长线通过月状骨和头骨,这条线稍前方为小多角骨和舟状骨,前方为豆状骨,再前方为大多角骨,线的后方是钩状骨和三角骨。正确认识各腕骨位置对于诊断月状骨脱位、舟骨结节骨折和三角骨撕脱骨折很有价值。此外豆状骨可因腕的屈伸及投照肘腕部偏斜而位置有所变化,不要将正常所见误认为豆状骨脱位和半脱位。为了便于掌握腕关节侧位片上诸腕骨的位置,可试用下面的记忆方法:
月骨托着头状骨,中心连成一条线,小、豆在前钩角后,大舟斜行最前面。

287、了解髋臼正位x线解剖有何价值?
“泪痕”位于坐骨体前部,其外侧为髋臼窝底(髋臼窝最深处),后者与髋臼的前上部移行,构成在x线正位片上与股骨头边缘相对应的关节面。髋臼皮质厚约1mm,但髋臼前上部较厚,约为2mm。
在髋臼异常x线征象中,以髋臼前上部异常较多见,可表现髋臼前上部增厚或变薄,凸面向上呈弧线变形及髋臼上方限局性骨质硬化,有时还可见囊变。
一般说来髋臼前上部增厚、硬化、变形及囊性变化多见于关节病,髋臼前上部变薄见于结核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泪痕”的消失见于坐骨体前部及髋臼窝底的骨质硬化或破坏。泪痕的外缘为髋臼窝底,它与股骨头距离增大也可表示关节腔增宽,有人强调根据关节腔增宽诊断早期股骨头无菌坏死。
在分析髋关节正位片时,一般比较重视股骨头及关节腔的异常变化,有时对于髋臼的分析不够。有些病变(如关节病)可能在髋臼前上部表现得更明显,因此应当全面分析髋臼、股骨头和关节腔的x线改变。

288、股骨头正常密度减低区和骨质破坏灶有何区别?
股骨的骨小梁排列与机能相适应,有一定规律性。股骨头的骨结构比较均匀,但骺颈角处比较“透明”,骨质稀疏时则更为明显。如对正常影像不熟悉,又时可将此“透明区”误认为骨质破坏。圆韧带窝部位骨密度亦较低,但一般不易误诊。股骨头正常密度减低区和骨质破坏灶有何区别呢?
骨质破坏灶可以发生于股骨头的任何部位,不同疾病引起的骨质破坏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观察的结果是:1股骨头无菌坏死:股骨头无菌坏死时股骨头软骨下透明区较常见。有人认为此现象是由于死骨吸收并为纤维组织代替所致。无菌坏死时透明区常与骨硬化并存,透明区较大时可占股骨头1/3或1/2;2肿瘤:在良性肿瘤中有软骨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中转移瘤较常见。肿瘤的破坏可发生于股骨头的任何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破坏灶呈圆形或椭圆形,50%的病灶内有钙化,病灶周围的骨质可有轻微的硬化反应。骨转移破坏灶为境界不清楚、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在临床上有剧烈疼痛;3结核:髋关节结核原发灶位于股骨头者很少见;4关节病:关节病时在关节软骨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05:54 | 只看该作者
380、血液及尿液生化检查对于全身骨质密度减低疾病的诊断有何价值?
在骨的各种成分中,水占25%,有机物占30%,无机物占45%。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无机物中磷钙占85%,碳酸钙占10.5%,其中磷酸钙和碳酸钙对于骨骼x线影像的密度影响最大。
钙的代谢受许多因素影响。人由食物中摄取钙、磷和维生素d,吸收到血液中。90%的钙由肾排泄,仅10%由肠排泄。血液的钙和磷受甲状旁腺素调节;维生素d在这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可促进钙的吸收和类骨组织的钙化。若食物中钙量不足,甲状旁腺激素可动员骨内钙质——骨钙。此外钙的代谢还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女性素、男性素和肾脏功能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对钙代谢研究的进展,如抗钙素等的出现,使人们加深了对钙代谢的了解。引起全身骨密度减低的疾病很多,单凭x线表现作诊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结合临床生化检查确定诊断。因此放射科医生应对一些最常用的有关的血、尿生化检查有所了解。在正常情况下,成人血钙为9~11mg%,血磷为3.0~5.0mg%,碱性磷酸酶为1.5~4.0单位(bodansky法),尿钙为0.2~0.3g/24小时,尿磷为0.7~1.5g/24小时。
几种引起全身骨质密度减低的疾病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尿钙、尿磷的变化情况见表22。
表22  几种全身骨质密度减低的疾病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尿钙、尿磷的变化
———————————————————————————————————————————
疾病                                                         血清                                                                 尿
                                       —————————————————————————————————
                                                 ca             p             碱性磷酸酶                    ca                               p
———————————————————————————————————————————
软骨病                                 正常或↓       ↓                  ↑                          正常                           正常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原发早期                                ↑                 正常              稍 ↑                        ↑                           正常
中期                                        ↑                   ↓                   ↑                           ↑                               ↑
末期                                         ↑                   ↑                   ↑                          ↑                                ↓
继发                                     正常或↓             ↑             稍 ↑                        ↑                                     ↓
cushing氏病                           正常              正常             正常                         ↑                                    ↑
老年性骨质稀疏                   正常             正常或偏↓        正常                        正常                           正常
骨转移                                正常或↑           正常                偏↑                        正常                           正常
————————————————————————————————————————————

381、腰椎横突骨折和横突二次骨化中心未愈合应如何鉴别?
于青春期,脊椎的横突、棘突、上下关节突相继出现继发骨化中心,其闭合的时间在男性约为25岁,女性较男性稍早。有时腰椎横突继发骨化中心不愈,需要与横突骨折鉴别。
横突骨折最常见于腰椎。这是因为腰椎的活动范围较大,骨折发生的机会较多;又因腰大肌和髂腰肌均附着于腰椎横突,当肌肉猛烈收缩时,常发生横突的撕脱骨折。根据我们观察,横突骨折常为多发,可同时有2~3个椎体横突发生骨折。表23所列的几点,可作为鉴别横突骨折和二次骨化中心未愈的参考。
表23 横突骨折与横突二次骨化中心未愈的鉴别要点
——————————————————————————————————
                                 横突骨折                     横突二次骨化中心未愈
部位              横突中段式基底部                   骨块位于横突尖端
骨块形状     无一定形状                               多呈半月状
断端              无骨皮质包绕                         有骨皮质包绕
错位情况      因肌肉牵拉可向下移位         无移位
数目            常为多发,也可单发                单发,也可多发
——————————————————————————————————

382、骨结核、骨髓炎如何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05:58 | 只看该作者
五、颅脑、五官、泌尿、妇产及其他
398、在颅底x线片上经常见到的异常表现是什么?
临床常提出为多发颅神经损害、三叉神经痛、鼻咽癌、脊索瘤、颅底骨折、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等疾病的患者照颅底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这样的印象,要求摄片的例数要比发现异常的例数多得多,而发现异常者中以鼻咽癌最为多见。现将常见的异常表现列举如下:
(1)鼻咽部软组织肿块阴影:阴影多位于咽部,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常见于咽部肿瘤、恶性肉芽肿等。实际上咽部侧位像比颅底像对咽部显示更好。
(2)颅底骨质破坏:多见于鼻咽癌侵犯颅底,破坏常发生在岩尖部位,或引起卵圆孔扩大。脊索瘤也能引起骨质破坏,在破坏灶附近可见钙化灶。
(3)外耳道狭窄或闭锁:颅底像对观察外耳道狭窄或闭锁是比较好的。用两侧对比的方法较易于发现异常,表现为骨性外耳道的狭窄或闭锁,同时还能观察鼓室大小等中耳情况。
(4)颅底骨折:颅底骨折的骨折线应在颅底照片上显示出来,但由于为严重脑外伤病人照常规颅底位照片有一定困难,且颅底骨折在临床上又有一定表现,因此,临床上不少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而不是根据颅底照片。还应指出,不要把正常的颅骨逢合误认为是骨折线。
(5)蝶窦异常:见于蝶窦炎、囊肿等,前者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阴影,后者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软组织阴影,有时还可引起窦腔扩大。

399、在颅底照片上发现一侧卵圆孔扩大有何临床意义?
卵圆孔通过三叉神经下颌支,其后外方通过颈内动脉脑膜支,其后方又有岩小神经通过。有人统计,正常人卵圆孔的长径为5~9mm,宽径为3~5mm。双侧不对称者占80%。在x线片上发现单侧卵圆孔增大的原因有:①正常变异,有人认为卵圆孔的大小和形状与通过的导静脉有关;②病变:如鼻咽癌、三叉神经瘤、脊索瘤等引起的卵圆孔增大,其中以鼻咽癌较多见;③投照位置影像:投照位置不正时,两侧卵圆孔可不对称。
在临床上多因三叉神经痛、鼻咽癌、多发颅神经损害要求拍颅底片,但发现卵圆孔异常者仅占颅底像的一小部分。我们认为,在判断卵圆孔是否异常时应当把大小、形状和边缘结合起来,骨质破坏所致的卵圆孔增大往往有边缘不整和形状不规则。此外还要注意卵圆孔附近的骨质有无异常。

400、颅内有气体见于哪些原因?
颅内存在气体见于以下几个原因:
(1)颅腔与外界相通:外伤、肿瘤破坏颅骨及某些先天异常均可造成颅腔与外界相通,其中外伤是最常见的原因。外伤后骨折线一般容易发现。有人主张用体层摄影的方法发现颅底的骨折,临床上如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可帮助确定颅底骨折的位置。颅骨的穿通伤从临床上及x线均易于发现。某些肿瘤,例如鼻咽部或副鼻窦的肿瘤可破坏颅底而使颅腔与外界相通,气体便可进入颅内。文献曾报告,某些先天异常如先天性颅底骨质缺损。也能使颅腔与外界相通,气体由缺损处进入颅内。
此外,副鼻窦或乳突如因骨折或其他原因与颅内相通,气体也可进入颅内。
(2)产气细菌感染:产气细菌感染而使颅内存在气体的情况不多见,多因战时子弹穿通伤继发产气细菌感染所致。有人统计了300例脑外伤后脓肿、其中含有气体者占11.2%。
(3)为了诊断进行颅内充气造影:如气脑、脑室、脓腔及囊腔造影等。
401、分析蝶鞍的x线影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寻找蝶鞍:乳突小房气化范围大,影响观察蝶鞍时,应注意先找到斜坡,此时斜坡对于观察蝶鞍可起“指示”作用,借此可找到蝶鞍轮廓。
(2)蝶鞍大小:正常成人蝶鞍的前后径为7~16mm,平均约为11.7mm,深径为7~14mm,平均约9.5mm。可见,正常人的蝶鞍大小有一个范围。肿瘤到了一定大小才可引起蝶鞍大小和形状的变化。临床症状往往早于x线表现,有时临床症状已相当明显,x线上可仍无改变。在作诊断时不可机械地使用正常平均值,更不可以因x线检查阴性而否定垂体瘤地诊断。微小垂体瘤时,蝶鞍可正常。此外,分析蝶鞍是否增大应以平片为基础。在体层摄影片上,蝶鞍可比平片大得多,不要误认为是蝶鞍增大。
(3)蝶鞍底:分析蝶鞍骨质时,要注意鞍底骨质白线是否连续,是否清晰。一般来说鞍底可呈1mm左右清晰白线,白线不清晰可能由骨质疏松萎缩所致,不连续可表示破坏。我们认为,在蝶鞍标准侧位片上,双底现象是有病理意义的。如两底的形态很不一致,意义就更大。但体位不标准时则不能肯其临床意义。
(4)蝶鞍背:正常蝶鞍鞍背的变异很大,蝶窦气化良好时鞍背也可能很薄。因此在鉴别鞍背是否正常时应注意蝶鞍的大小、鞍背与斜坡的角度变化以及蝶窦气化情况等。
(5)蝶鞍内钙化:多见于垂体瘤钙化和虹吸动脉钙化。垂体瘤的钙化呈斑点状,虹吸动脉钙化呈条状。但应注意不要把骨嵴和其他部位钙化投影于蝶鞍内误认为是蝶鞍内钙化。

402、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蝶鞍增大?
引起蝶鞍增大常见的原因有垂体瘤、颅咽管瘤、颅内压增高、空泡蝶鞍、后组筛窦粘液囊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迂曲等。那么在x线上怎样鉴别这些变化呢?
(1)鞍内肿瘤:垂体瘤是常见的鞍内肿瘤,颅咽管瘤、胆脂瘤等也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6-22 04:38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辛苦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6-23 21: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我也有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7-13 18:39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