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颅脑、五官、泌尿、妇产及其他
398、在颅底x线片上经常见到的异常表现是什么?
临床常提出为多发颅神经损害、三叉神经痛、鼻咽癌、脊索瘤、颅底骨折、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等疾病的患者照颅底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这样的印象,要求摄片的例数要比发现异常的例数多得多,而发现异常者中以鼻咽癌最为多见。现将常见的异常表现列举如下:
(1)鼻咽部软组织肿块阴影:阴影多位于咽部,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常见于咽部肿瘤、恶性肉芽肿等。实际上咽部侧位像比颅底像对咽部显示更好。
(2)颅底骨质破坏:多见于鼻咽癌侵犯颅底,破坏常发生在岩尖部位,或引起卵圆孔扩大。脊索瘤也能引起骨质破坏,在破坏灶附近可见钙化灶。
(3)外耳道狭窄或闭锁:颅底像对观察外耳道狭窄或闭锁是比较好的。用两侧对比的方法较易于发现异常,表现为骨性外耳道的狭窄或闭锁,同时还能观察鼓室大小等中耳情况。
(4)颅底骨折:颅底骨折的骨折线应在颅底照片上显示出来,但由于为严重脑外伤病人照常规颅底位照片有一定困难,且颅底骨折在临床上又有一定表现,因此,临床上不少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而不是根据颅底照片。还应指出,不要把正常的颅骨逢合误认为是骨折线。
(5)蝶窦异常:见于蝶窦炎、囊肿等,前者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阴影,后者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软组织阴影,有时还可引起窦腔扩大。
399、在颅底照片上发现一侧卵圆孔扩大有何临床意义?
卵圆孔通过三叉神经下颌支,其后外方通过颈内动脉脑膜支,其后方又有岩小神经通过。有人统计,正常人卵圆孔的长径为5~9mm,宽径为3~5mm。双侧不对称者占80%。在x线片上发现单侧卵圆孔增大的原因有:①正常变异,有人认为卵圆孔的大小和形状与通过的导静脉有关;②病变:如鼻咽癌、三叉神经瘤、脊索瘤等引起的卵圆孔增大,其中以鼻咽癌较多见;③投照位置影像:投照位置不正时,两侧卵圆孔可不对称。
在临床上多因三叉神经痛、鼻咽癌、多发颅神经损害要求拍颅底片,但发现卵圆孔异常者仅占颅底像的一小部分。我们认为,在判断卵圆孔是否异常时应当把大小、形状和边缘结合起来,骨质破坏所致的卵圆孔增大往往有边缘不整和形状不规则。此外还要注意卵圆孔附近的骨质有无异常。
400、颅内有气体见于哪些原因?
颅内存在气体见于以下几个原因:
(1)颅腔与外界相通:外伤、肿瘤破坏颅骨及某些先天异常均可造成颅腔与外界相通,其中外伤是最常见的原因。外伤后骨折线一般容易发现。有人主张用体层摄影的方法发现颅底的骨折,临床上如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可帮助确定颅底骨折的位置。颅骨的穿通伤从临床上及x线均易于发现。某些肿瘤,例如鼻咽部或副鼻窦的肿瘤可破坏颅底而使颅腔与外界相通,气体便可进入颅内。文献曾报告,某些先天异常如先天性颅底骨质缺损。也能使颅腔与外界相通,气体由缺损处进入颅内。
此外,副鼻窦或乳突如因骨折或其他原因与颅内相通,气体也可进入颅内。
(2)产气细菌感染:产气细菌感染而使颅内存在气体的情况不多见,多因战时子弹穿通伤继发产气细菌感染所致。有人统计了300例脑外伤后脓肿、其中含有气体者占11.2%。
(3)为了诊断进行颅内充气造影:如气脑、脑室、脓腔及囊腔造影等。
401、分析蝶鞍的x线影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寻找蝶鞍:乳突小房气化范围大,影响观察蝶鞍时,应注意先找到斜坡,此时斜坡对于观察蝶鞍可起“指示”作用,借此可找到蝶鞍轮廓。
(2)蝶鞍大小:正常成人蝶鞍的前后径为7~16mm,平均约为11.7mm,深径为7~14mm,平均约9.5mm。可见,正常人的蝶鞍大小有一个范围。肿瘤到了一定大小才可引起蝶鞍大小和形状的变化。临床症状往往早于x线表现,有时临床症状已相当明显,x线上可仍无改变。在作诊断时不可机械地使用正常平均值,更不可以因x线检查阴性而否定垂体瘤地诊断。微小垂体瘤时,蝶鞍可正常。此外,分析蝶鞍是否增大应以平片为基础。在体层摄影片上,蝶鞍可比平片大得多,不要误认为是蝶鞍增大。
(3)蝶鞍底:分析蝶鞍骨质时,要注意鞍底骨质白线是否连续,是否清晰。一般来说鞍底可呈1mm左右清晰白线,白线不清晰可能由骨质疏松萎缩所致,不连续可表示破坏。我们认为,在蝶鞍标准侧位片上,双底现象是有病理意义的。如两底的形态很不一致,意义就更大。但体位不标准时则不能肯其临床意义。
(4)蝶鞍背:正常蝶鞍鞍背的变异很大,蝶窦气化良好时鞍背也可能很薄。因此在鉴别鞍背是否正常时应注意蝶鞍的大小、鞍背与斜坡的角度变化以及蝶窦气化情况等。
(5)蝶鞍内钙化:多见于垂体瘤钙化和虹吸动脉钙化。垂体瘤的钙化呈斑点状,虹吸动脉钙化呈条状。但应注意不要把骨嵴和其他部位钙化投影于蝶鞍内误认为是蝶鞍内钙化。
402、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蝶鞍增大?
引起蝶鞍增大常见的原因有垂体瘤、颅咽管瘤、颅内压增高、空泡蝶鞍、后组筛窦粘液囊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迂曲等。那么在x线上怎样鉴别这些变化呢?
(1)鞍内肿瘤:垂体瘤是常见的鞍内肿瘤,颅咽管瘤、胆脂瘤等也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