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腓骨弯曲骨折的x线诊断
史志勇 王伟
主题词 腓骨/畸形 弯曲骨折/放射照相术 临床研究
腓骨弯曲骨折是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大多发生于婴幼儿,少部分发生于青少年。笔者对我院1990年以来所摄16岁以下小腿正侧位x线片进行分析,其中正常组450例,弯曲骨折组27例,就腓骨弯曲骨折的诊断标准进行探讨,并给予分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正常组450例,男310例,女140例。其中双侧者50例,共500个肢体,右侧200个肢体,左侧300个肢体。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5岁,平均5.7岁,小腿不明原因痛疼290例(含50例双侧肢体对照),怀疑胫骨结节无菌性坏死30例,胫骨上段骨软骨瘤70例,自行车绞伤足60例。腓骨弯曲骨折组共有27例,男16例,女11例,右侧13个肢体,左侧14个肢体。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6岁,平均5.9岁。小腿挤伤3例,摔伤12例,砸压伤9例,膝内翻术后2例,胫骨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植骨术后1例,其中后3例术前片见腓骨无异常,术后腓骨明显弯曲变形。
1.2 x线检查 正常组小腿正常330例(含50例双侧肢体),胫骨结节无菌性坏死20例,胫骨上段骨软骨瘤70例(病灶不在腓侧),胫骨骨膜炎30例。腓骨弯曲骨折组小腿正常14例,胫骨骨折10例,膝内翻胫骨矫形术后2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植骨术后1例,本组腓骨弯曲骨折初诊全部漏诊。
1.3 测量方法 在全小腿标准正侧位片上,以腓骨弯曲最凸处中点向腓骨两端中点各作一连线,其中一条线的延长线与另一线所成锐角,即为腓骨弯曲的角度。最凸点在某侧即为某凸成角,如凸向内侧即为内凸成角。
1.4 测量结果 各组腓骨弯曲度测量结果见表1。其中在正常组中,正侧位片腓骨弯曲度均为0°者70例80个肢体;正位片腓骨内凸弯曲而侧位片腓骨弯曲度为0°者150例150个肢体;正位片腓骨弯曲度为0°而侧位片前凸弯曲者20例30个肢体。在腓骨弯曲骨折组中,内凸弯曲骨折22例,其中合并前凸弯曲骨折3例,后凸弯曲骨折4例;外凸弯曲骨折2例,其中1例合并前凸弯曲骨折;单纯后凸弯曲骨折3例;合并胫骨内凸弯曲骨折3例,内凸度在8~14°之间,1例胫骨前凸成角10°,外凸成角10°。
表1 各组腓骨弯曲度测量结果
弯曲方向 弯曲度 平均值 肢体数
内凸 正常组 0~ 4° 2.2° 470
骨折组 5~38° 11.9° 22
外凸 正常组 0° 0° 80
骨折组 5~10° 7.5° 2
前凹 正常组 0~ 4° 1.6° 270
骨折组 5~ 9° 5.5° 4
后凹 正常组 0~ 3° 0.8° 160
骨折组 5~21° 12.4° 7
各组腓骨弯曲最凸部位肢体数统计表见表2。在正常组中,腓骨内凸弯曲的最凸部位大多在中段及中下1/3交界处,前凸弯曲最凸部位大多在中段,后凸弯曲最凸部位大多在中段及中下1/3交界处。在侧位片中以前凸弯曲多见。在腓骨弯曲骨折组中,内凸及后凸弯曲最凸部位大多在中、下段范围内,前凸弯曲最凸部位大多在中段,而以内凸弯曲骨折多见。
表2 各组腓骨弯曲最凸部位肢体数统计表
上段 中上1/3
交界处 中段 中下1/3
交界处 下段 合计
内凸 正常组 0 10 190 180 10 390
骨折组 1 0 10 6 5 22
外凸 正常组 0 0 0 0 0 0
骨折组 1 0 1 0 0 2
前凸 正常组 0 0 170 20 0 190
骨折组 0 0 3 0 1 4
后凸 正常组 0 0 50 30 0 80
骨折组 0 0 3 2 2 7
2 讨 论
2.1 对腓骨弯曲骨折的认识 所谓弯曲骨折是指外伤后未见骨折线的骨骼明显弯曲畸形,属于不完全性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四肢长管骨,好发于婴幼儿及少年儿童。长管骨弯曲骨折较少见,而腓骨弯曲骨折较其他长管骨常见,王成林报告7例长骨弯曲骨折,其中腓骨弯曲骨折4例〔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2;26(4):280〕。由于腓骨承重仅占小腿的1/6,且在小腿外伤治疗中主要考虑胫骨骨折的对位对线及愈合情况,而腓骨骨折畸形愈合即可;同时在其他骨骼手术中也常截取腓骨作为填塞材料;另外,腓骨弯曲骨折没有骨折线,因而在思想上忽略了对腓骨弯曲骨折的认识。本组病例全部漏诊,就是缺乏对腓骨弯曲骨折的认识,而仅考虑胫骨骨折及腓骨的可见骨折线的骨折。同时还有以下漏诊原因:①未摄受累骨全长正侧位片;②对腓骨的弯曲骨折缺乏一个通用的诊断标准;③未摄对侧肢体进行对比。本组27例弯曲骨折中有6例补摄受累骨全长正侧位片,4例加摄对侧肢体进行对比和测量弯曲度才确诊的。
2.2 腓骨弯曲骨折的诊断标准 腓骨弯曲骨折文献少有报导,而且为明显的弯曲畸形,至于弯曲到何种程度才能作出弯曲骨折的诊断尚未见报导。笔者对450例500个肢体4个月~15岁之间的正常人腓骨全长标准正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研究结果,正常腓骨弯曲度为内凸0~4°,平均2.2°;外凸0°;前凸0~4°,平均1.6°;后凸0~3°,平均0.8°。正侧位片弯曲度均为0°者70例80个肢体,占16%。腓骨内凸及后凸弯曲的最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