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结核、骨折的鉴别
脊柱结核 脊柱骨折
外伤史 无或为诱因 有
患病椎体数 两个以上 常为单个椎体
骨质密度 骨质破坏,骨质密度减低 骨质压缩,密度增高,其余骨质正常
椎间隙 变窄或消失 正常
成角畸形 常见 无或轻度
软组织影 可见较大的梭形阴影(冷脓肿) 有时可见较局限的软组织影(血肿)
流注脓肿 常见 无
死骨 很小,多不易见到 有时可见骨折碎片
附件 侵及较少 或可见附件及乐骨折
注:脊柱结核可分成以下四型
1、中心型(椎体型)多见于胸椎结核
2、边缘型(椎间性) 腰椎结核多见 ,病变开始于椎体的上下缘 ,可破坏椎间盘
3。韧带下型(椎旁型)是一种特殊结核,一般较少发生成角畸形,主见于胸椎。
4、附件型 较少见,多见于青壮年,属血行感染
本例病例,虽有结核病史、外伤史、骨质破坏,但椎间隙是正常的,因而考虑占位性病变,转移瘤首先考虑,不排除骨髓瘤。
骨髓瘤
大多数是多发性,单发占少数,晚期有广泛转移,但很少有肺内转移。好发于有红骨髓的部位,扁骨中以颅骨、脊柱、肋骨、骨盆和胸骨多见;长骨好发于股骨和肱骨近端,以进行性加剧的腰骶部或全身性骨痛为主。
影像学表现:
1、正常 临床上已确诊的病例,骨骼x线片可以是正常的。
2、广泛性骨质疏松
3、多发性骨质破坏 肿瘤生长迅速者,常伴有软组织肿块和边缘模糊的溶骨性破坏,生长慢者,则是边缘清楚的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有:(1)穿凿样,无硬化边缘,无骨膜改变 (2)蜂窝状,为多数大小相似的囊状骨质破坏。(3)鼠咬状,系边缘模糊的齿状破坏,融合成大片破坏。(4)皂泡状,见于生长慢者,多见于长骨、脊椎、肋骨、骨盆和肩胛骨。(5)蛋壳状,见于长骨。
4、骨质硬化改变 少见,可分四型。
转移瘤
脊柱是转移瘤的最好发部位,以胸腰椎多见,病灶多位于椎体,附件较少。常为多个椎体发病,亦可是单个椎体转移。溶骨型转移,早期是呈局限性骨质疏松或斑点状、虫噬状骨破坏,然后融合成大片状骨质破坏,常并发病理性压缩骨折,追旁可见软组织肿块,椎间隙多无改变;成骨型转移表现为椎体散在斑点状、棉团状致密影,可为椎体的一部分或整个椎体完全均匀致密,椎间隙不受累。混合型表现为斑点状骨质破坏和硬化同时存在。
通常,转移瘤的病史短,发病快,多无骨膜增生,很少有软组织肿块,其内常无肿瘤骨,易发生病理性骨折,碱性磷酸酶增高,不伴有骨质疏松,病灶间的骨质密度正常。如肋骨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则多为骨髓瘤;出现阳性椎弓根征(椎体破坏、椎弓根保留)肋骨和锁骨破坏伴有膨胀现象,则骨髓瘤多于转移瘤,同时本--周蛋白有助于骨髓瘤的诊断。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7-8-18 21:05:17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