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雷伯杆菌肺炎(klebsiellar pneumonia) 是由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克雷伯氏杆菌是1883 年首先由(f riendlander) 氏从大叶性肺炎病人肺组织中发现, 并进一步肯定为肺炎杆菌能引起肺炎[1 ] , 故克雷伯氏杆菌肺炎又称(friendlander) 肺炎, 即肺炎杆菌性肺炎。肺炎杆菌性肺炎较少见, 占细菌性肺炎的2% 左右, 但病死率高(约30% )。
1.病因及病理改变:克雷伯杆菌是常见的机会致病菌, 它的特点是无动力、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有7个亚种, 其中4个与人类关系密切, 即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臭鼻亚种、鼻硬结亚种、产酸克雷伯氏菌。克雷伯杆菌肺炎是由肺炎杆菌引起肺组织的粘液性浸润, 肺炎杆菌具有荚膜、在肺泡内生长繁殖时引起坏死、液化形成单个或多发性肺脓肿。病灶纤维组织增生活跃, 易于机化。病理特点为实变肺叶体积增大, 超过正常的胸膜包围的范围, 病变累及胸膜可引起渗出性积液及早期出现粘连。
2.临床表现:咳嗽、咳痰、高热, 可伴有胸痛、胸闷、气急、鼻塞、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痰量多且粘稠。一般中毒症状较重、易发生菌血症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其临床特点是病情严重并发症多, 此菌可引起转移性化脓灶及脓毒败血症
3.分型:文献中将本病分为3型: 大叶性实变型、小叶性实变型、肺脓肿型。根据肺炎的x 线征象可归纳为:
(1) 肺纹理增多型。此型常在发病初期, 支气管充血、水肿、粘膜糜烂, 此型与支气管炎很难鉴别。
(2) 小叶型或弥漫性肺炎型。肺炎杆菌具有荚膜, 在肺泡内生长繁殖, 引起肺组织的浸润、坏死、液化, 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片絮状部分融合影, 此型与长期使用大剂量抗菌素、免疫抑制剂有关。与各种细菌及机遇性感染引起的病变不易鉴别。
(3) 大叶实变型或肺脓肿形成型。病变局限在一个肺段或肺叶, 常发生于青壮年, 抵抗力较强, 致病菌侵入数量较大, 引起肺组织的坏死、液化, 坏死、液化组织经相通支气管咳出体外, 形成空洞。此型与细菌性大叶肺炎和肺脓肿较难鉴别。
克雷伯杆菌肺炎的x 线表现复杂, 缺乏特征性,临床和x 线诊断比较困难。根据x 线表现, 结合临床使用抗菌素症状持续不消退, 应疑为本病。尽早查痰或血培养, 确定致病菌并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应首选氨基甙类抗生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