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曼一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X0244腓骨小头骨肿瘤,巨细胞瘤?骨囊肿?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4-24 23:20 | 只看该作者
[emb6]骨囊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4-25 00:0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气球状膨大,病灶内未见明确骨性间隔,病灶人年较轻,不怎么支持骨巨细胞瘤,还是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4-25 03:07 | 只看该作者
动脉瘤样骨囊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4-25 0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x0244腓骨小头骨肿瘤,巨细胞瘤?骨囊肿?

以下是引用ctm在2005-4-22 22:23:05的发言:[br]肿瘤发生于骨髓腔,程囊装膨胀性生长,其中似有残存骨小梁,骨皮质菲薄完整,无骨膜反应。[br]多考虑骨脂肪瘤。骨巨细胞瘤不考虑:偏心性,有包关节趋势,程泡沫状,年龄也不符合。骨囊肿骨干略显膨胀,皮质较厚,有向骨干运动趋势。[br][br]
[本贴已被 ctm 于 2005-4-22 22:28:21 修改过]




                     [emb6][emb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4-25 07:45 | 只看该作者
考虑骨纤。
依据:骨纤的膨胀性比骨囊肿要强。
鉴别:1骨巨。理由 不是偏心性生长,内无线样分隔
2。骨囊肿。理由 膨胀性太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5-4-25 20:2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骨巨细胞瘤的诊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4-25 20:37 | 只看该作者
骨巨细胞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5-4-25 2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x0244腓骨小头骨肿瘤,巨细胞瘤?骨囊肿?

以下是引用pp在2005-4-23 23:37:12的发言:[br]影像表现   [br] 腓骨头见一囊样高度膨胀骨质破坏病灶呈羊腿样改变,病灶骨皮质连续菲薄如纸,病灶内可见线条样稍高密度影。病变与毗邻的正常骨干之间的连接出呈明显角形、凸出,并伴骨膜新骨形成,类似于cadman氏三角。[br]分析:[br]1、单纯性骨囊肿:常发生于骨骺融合前的儿童,通常比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病时间早,界限清楚,仅轻度膨大,几乎不含或不含残存骨小梁结构,边缘的骨膜不突出。其始于近骺板部位的干骺端,随骨的生长渐远离骺线。随时间的推移病灶向骨干移位。本病患者17岁,病灶位于骨端,高度膨胀,内可见骨嵴(间隔),结合病史半年,故可不考虑本病。[br]2、“病变与毗邻的正常骨干之间的连接出呈明显角形、凸出,并伴骨膜新骨形成,类似于cadman氏三角”这种表现是巨大的、快速生长病变的一种特异性表现,不见于单纯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于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br]3、骨巨细胞瘤 以20-40岁为常见,男女之比为1.2:1。主要症状是患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曲张。典型的x线表现是发生于长骨端的偏心性溶骨性病变,边缘清晰锐利并有膨胀,皮质变薄、病变一般伸延到骨端并停止于关节面。一般并无新骨形成,亦无骨膜或骨内膜增生。常将其膨胀和分隔现象形容为”肥皂泡状”阴影,认为是巨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实际上这种变化并不多见,从大量病例的统计中尚不足1/3,而溶骨性变化约占半数,其中看不到钙化斑点。肿瘤内是否出现房隔,反映了肿瘤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与其生长速度有关。早期见细线状房隔可横越密度减低的溶骨区,以后随肿瘤的膨胀性生长而逐渐变为囊状。细线状骨质增厚代表被破坏的骨质的囊壁,而不是新骨形成的骨小梁。继之病变中心的囊状分隔逐渐减少或消失,以至呈完全溶骨件改变。[br]4、动脉瘤样骨囊肿  好发10—20岁青少年,以肱骨、股骨发病为多,常在干骺端或骨干发病,病变为溶骨性,偏心性生长,外缘为吹泡样骨壳,骨内侧边缘亦较清楚,可有轻度硬化,在膨胀的边缘和骨皮质交界处可出现层状骨膜反应,类似codmm三角,在骨内可有间隔和骨蜡形成蜂房影。[br]诊断[br]患者17岁,根据骨肿瘤的发病年龄分布的特点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首先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其次骨巨细胞瘤。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少见膨胀性囊性肿瘤也不能完全除外。[br][br]
[本贴已被 pp 于 2005-4-24 20:10:02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5-4-25 2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x0244腓骨小头骨肿瘤,巨细胞瘤?骨囊肿?

以下是引用pp在2005-4-23 23:37:12的发言:[br]影像表现   [br] 腓骨头见一囊样高度膨胀骨质破坏病灶呈羊腿样改变,病灶骨皮质连续菲薄如纸,病灶内可见线条样稍高密度影。病变与毗邻的正常骨干之间的连接出呈明显角形、凸出,并伴骨膜新骨形成,类似于cadman氏三角。[br]分析:[br]1、单纯性骨囊肿:常发生于骨骺融合前的儿童,通常比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病时间早,界限清楚,仅轻度膨大,几乎不含或不含残存骨小梁结构,边缘的骨膜不突出。其始于近骺板部位的干骺端,随骨的生长渐远离骺线。随时间的推移病灶向骨干移位。本病患者17岁,病灶位于骨端,高度膨胀,内可见骨嵴(间隔),结合病史半年,故可不考虑本病。[br]2、“病变与毗邻的正常骨干之间的连接出呈明显角形、凸出,并伴骨膜新骨形成,类似于cadman氏三角”这种表现是巨大的、快速生长病变的一种特异性表现,不见于单纯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于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br]3、骨巨细胞瘤 以20-40岁为常见,男女之比为1.2:1。主要症状是患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曲张。典型的x线表现是发生于长骨端的偏心性溶骨性病变,边缘清晰锐利并有膨胀,皮质变薄、病变一般伸延到骨端并停止于关节面。一般并无新骨形成,亦无骨膜或骨内膜增生。常将其膨胀和分隔现象形容为”肥皂泡状”阴影,认为是巨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实际上这种变化并不多见,从大量病例的统计中尚不足1/3,而溶骨性变化约占半数,其中看不到钙化斑点。肿瘤内是否出现房隔,反映了肿瘤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与其生长速度有关。早期见细线状房隔可横越密度减低的溶骨区,以后随肿瘤的膨胀性生长而逐渐变为囊状。细线状骨质增厚代表被破坏的骨质的囊壁,而不是新骨形成的骨小梁。继之病变中心的囊状分隔逐渐减少或消失,以至呈完全溶骨件改变。[br]4、动脉瘤样骨囊肿  好发10—20岁青少年,以肱骨、股骨发病为多,常在干骺端或骨干发病,病变为溶骨性,偏心性生长,外缘为吹泡样骨壳,骨内侧边缘亦较清楚,可有轻度硬化,在膨胀的边缘和骨皮质交界处可出现层状骨膜反应,类似codmm三角,在骨内可有间隔和骨蜡形成蜂房影。[br]诊断[br]患者17岁,根据骨肿瘤的发病年龄分布的特点对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首先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其次骨巨细胞瘤。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少见膨胀性囊性肿瘤也不能完全除外。[br][br]
[本贴已被 pp 于 2005-4-24 20:10:02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5-4-26 22:13 | 只看该作者
前不久临放上有一篇报道和本例很像,病理为骨囊肿.[emb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