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长管状骨骨梗死的的病理改变 骨骼局部因持续性缺血而产生坏死,逐渐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最终逐渐钙化或骨化。骨梗死常发生于长管状骨骨干与干骺端,以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多见。因这些部位脂肪组织较多,只有一条较长的营养血管,侧支循环较少,故容易发生梗死。
3.3 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3.3.1 骨梗死的好发部位 骨梗死常对称发生,易累及四肢长骨的松质部分,好发于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单个或数个病灶同时发生,左右对称或不对称。病变大小范围不一,可为数毫米或延伸至骨干的大部。
3.3.2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分期 骨梗死的病因很多,虽然我们对它的病理改变认识已比较清楚,但对其发病机制、自然病程还不是十分了解。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表现也多种多样。一般将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改变,而mri表现为异常者确定为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上表现为髓腔内钙化,确定为中晚期骨梗死。
3.4 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3.4.1 x线平片 显示髓腔内不均匀性骨化,表现为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硬化斑状影,排列成串或呈散在性分布,自干骺端松质骨向骨干延伸。如坏死清除尚无新骨形成时可为囊状或分叶状密度减低区,边缘硬化。
3.4.2 ct扫描 显示髓腔内呈地图样改变,周围环以硬化边。ct尚可显示环状高密度灶环绕的中心软组织密度区,病变区髓腔密度增高,可据此判断病灶范围,常较x线平片范围大。
3.4.3 mri扫描 相对于x线平片、ct扫描而言,文献报道mri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骨梗死较准确的有效方法[5]。尤其是早期平片为阴性改变的阶段,mri能直接、多层次的反应梗死的范围、部位及病理的不同时期。早期骨髓水肿、静脉压增高,在髓腔内出现异常信号区,t1wi为低信号,stir为高信号。骨质硬化带表现为坏死区的外围t1wi、t2wi均为低信号带。中晚期肉芽组织形成,在t2wi为高信号。死骨吸收,有新骨形成,表现为t1wi、t2wi均为低信号。
3.5 鉴别诊断 本病表现典型容易诊断,但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应与骨纤维结构发育不良、内生软骨瘤等鉴别,本病无弓状弯曲和膨大,皮质很少受累变薄,钙化主要位于髓腔内可资鉴别。总之,非潜水性骨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患者以局部关节疼痛或行走困难就诊,无典型体征,多在摄片中偶然发现。对于影像表现典型的非潜水性骨梗死患者,x线平片可以满足中晚期骨梗死的诊断,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建议早期疑诊患者行mri检查,以做到早期诊断,避免漏诊。
参考文献:
[1] gebhard kl.maibach hi.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and osteonecrosis[j].am j clin dermatol,2001,2(6):377388.
[2] koo kh,kim r,kim ys,et al.risk period for developing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patients on steroid treatment[j].clin rheumatol,2002,21(4):299303.
[3] 王云钊,兰宝森.骨关节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60361.
[4] 孙西河,王滨,常光辉.骨梗死的临床与mri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7275.
[5] 冯素臣,程克斌,程晓光,等.骨梗死的影像学改变及病理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249252.
支持骨梗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