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ZYX_jm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T1425:纵隔肿瘤(有病理结果)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6-1 17:32 | 只看该作者
1、恶性胸腺瘤,2、恶性淋巴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6-1 17:4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恶性胸腺瘤,气管前腔静脉后淋巴结肿大。[em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6-1 1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6-1 19:56 | 只看该作者
侵袭性胸腺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6-1 20:5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侵袭性胸腺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5-6-1 22:47 | 只看该作者
前纵隔肿物,中度强化。推压血管与支气管,并侵及周围脂肪间隙有包埋大血管征考虑侵袭性胸腺瘤伴心包及左侧胸腔积液。鉴别1淋巴瘤。2恶性畸胎瘤[无脂肪及骨样钙化组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6-1 23:38 | 只看该作者
前中纵隔病变考虑以恶性胸腺瘤可能大,年27故不排除畸胎瘤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5-6-1 23:51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胸腺瘤的ct诊断。
  胸腺瘤的良、恶性并不完全取决于肿瘤的细胞形态,无异形性细胞的胸腺瘤也可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故在组织切片上有时难以区分其良性或恶性。本组1例胸腺瘤细胞无异形,但肿瘤已侵犯心包,胸膜,因而胸腺瘤良、恶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包膜浸润或种植、转移。根据肿瘤是否侵犯到包膜以外将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类以代替良、恶性胸腺瘤的分类.现代医学影像学亦据此将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后者又分三期。
  非侵袭性和侵袭性胸腺瘤的治疗及预后有很大差异,ct对两者的鉴别有独到的价值,对肿瘤的形态、大小,侵犯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均清晰显示,这对制定治疗计划、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提示,肿瘤的大小对判断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有一定的价值,肿瘤越大,发生侵袭的机会越多。侵袭性胸腺瘤沿胸腺、心包及纵隔间隙呈浸润性生长,向后可达纵隔,向下可沿主动脉至膈角及腹膜后,易形成灌铸型。我们认为胸腺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越大,两者呈钝角,发生侵袭性越大,尤其灌铸型接触对诊断侵袭性胸腺瘤具有特殊价值。这与陈金城等提出的观点一致。
  许多作者将肿瘤与心包大血管间脂肪影消失视为侵袭性的可靠征象。但由于非侵袭性胸腺瘤病程长,易合并慢性炎症,引起肿瘤包膜增厚,可与周围心包大血管发生粘连,使其间脂肪影消失。因此我们认为脂肪影的存在可排除ⅱ、ⅲ期侵袭性胸腺瘤,而脂肪影消失,多为肿瘤侵袭性所致,但不除外合并的慢性炎症所致可能。
  胸腺瘤边缘结节状或尖角状突起,间接反映肿瘤已突破包膜向外侵犯,是诊断侵袭性胸腺瘤的可靠征象,本文4例有边缘结节状或尖角状突起的胸腺瘤的手术后标本及镜下均见有包膜浸润。
  肿瘤钙化对区别侵袭性胸腺瘤无价值,肿瘤内出现钙化不排除侵袭性胸腺瘤。而胸腺瘤内出现坏死,肿瘤边缘有分叶对诊断侵袭性胸腺瘤有一定参考价值。胸腺瘤伴胸膜、心包浸润为侵袭性胸腺瘤的重要征象,表现为胸膜、心包增厚或结节状突起,和/或和胸腔、心包积液。
  综上所述,肿瘤的大小,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及两者间的所成角度,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间脂肪影是否存在,肿瘤边缘是否有结节状或尖角状突起,以及是否伴有胸腔、心包的改变对判断胸腺瘤是否为侵袭性有重要价值。但ct对已有包膜内生长但包膜仍完整的侵袭性胸腺瘤.

3 讨论
  胸腺瘤的良、恶性并不完全取决于肿瘤的细胞形态,无异形性细胞的胸腺瘤也可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故在组织切片上有时难以区分其良性或恶性。本组1例胸腺瘤细胞无异形,但肿瘤已侵犯心包,胸膜,因而胸腺瘤良、恶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包膜浸润或种植、转移。根据肿瘤是否侵犯到包膜以外将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类以代替良、恶性胸腺瘤的分类。现代医学影像学亦据此将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后者又分三期。
  非侵袭性和侵袭性胸腺瘤的治疗及预后有很大差异,ct对两者的鉴别有独到的价值,对肿瘤的形态、大小,侵犯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均清晰显示,这对制定治疗计划、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提示,肿瘤的大小对判断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有一定的价值,肿瘤越大,发生侵袭的机会越多。侵袭性胸腺瘤沿胸腺、心包及纵隔间隙呈浸润性生长,向后可达纵隔,向下可沿主动脉至膈角及腹膜后,易形成灌铸型。我们认为胸腺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越大,两者呈钝角,发生侵袭性越大,尤其灌铸型接触对诊断侵袭性胸腺瘤具有特殊价值。这与陈金城等提出的观点一致。
  许多作者将肿瘤与心包大血管间脂肪影消失视为侵袭性的可靠征象。但由于非侵袭性胸腺瘤病程长,易合并慢性炎症,引起肿瘤包膜增厚,可与周围心包大血管发生粘连,使其间脂肪影消失。因此我们认为脂肪影的存在可排除ⅱ、ⅲ期侵袭性胸腺瘤,而脂肪影消失,多为肿瘤侵袭性所致,但不除外合并的慢性炎症所致可能。
  胸腺瘤边缘结节状或尖角状突起,间接反映肿瘤已突破包膜向外侵犯,是诊断侵袭性胸腺瘤的可靠征象,本文4例有边缘结节状或尖角状突起的胸腺瘤的手术后标本及镜下均见有包膜浸润。
  肿瘤钙化对区别侵袭性胸腺瘤无价值,肿瘤内出现钙化不排除侵袭性胸腺瘤。而胸腺瘤内出现坏死,肿瘤边缘有分叶对诊断侵袭性胸腺瘤有一定参考价值。胸腺瘤伴胸膜、心包浸润为侵袭性胸腺瘤的重要征象,表现为胸膜、心包增厚或结节状突起,和/或和胸腔、心包积液。
  综上所述,肿瘤的大小,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及两者间的所成角度,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间脂肪影是否存在,肿瘤边缘是否有结节状或尖角状突起,以及是否伴有胸腔、心包的改变对判断胸腺瘤是否为侵袭性有重要价值。但ct对已有包膜内生长但包膜仍完整的侵袭性胸腺瘤(第ⅰ期)与非侵袭性胸腺瘤难以区分,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鉴别。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5-6-1 21:27:36 修改过]
<script src=ht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5-6-2 00:01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前上纵隔占位,病灶较大,形态不规则,与纵隔大血管接触面较多,心包与左侧胸腔少量积液;
比较符合侵袭性胸腺瘤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5-6-2 02:5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侵袭性胸腺瘤诊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