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油样骨病(melorheostosis)首先由leri和joanny(1922年)描述并命名,murray统计截止到1979年世界文献报道近200例,国内大宗报道不多。最常见于肢体骨,多为单侧受累,下肢更常见,往往同一肢体数骨同时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蜡油样骨病系罕见骨质硬化性疾病,好侵犯单一肢体,增生之骨质自上而下沿骨干一侧呈向下流油腊样改变,故称之烛泪样骨病、蜡油样骨病、肢骨纹状增生症等。病理主要为:骨内外膜增生,呈不规则硬化,骨干上新生骨堆积,可致轮廓变形,病变部位的造骨细胞活动增加及破骨细胞运动减少,故出现新骨形成。镜下可见病骨的哈氏管扭曲、变形,骨板层排列密集紊乱,骨小梁和骨髓腔可被纤维组织所代替。
病因: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血管性干扰因素或血管机能不全有关。morris认为本病是从血管性疾病进展到血管闭塞,伴有脂肪和粘液样变性和肌肉萎缩,并发现在间充质内有化生软骨组织,随后钙化及骨化。
病理:病理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皮质增厚及哈氏系统闭塞。青少年患者病区常有显著的核浓聚。
x线特点:骨硬化好偏于一侧,并可沿伸至骨骺,甚至累及关节面,骺软骨较少受累。
x线分型的商榷:腊油样骨病的x线分型较多,标准也不统一。
(1)段承祥分为:①幼年型;②青年型;③成年型;④局限型。
(2)pillmore按分布部位分为:①全肢型;②部分型;③断续型;④局限型。
(3)天民和分为:①多骨性:四肢型,肢旁型,半肢型,单肢型;②单骨性:骨内硬化型,骨旁骨质增生型,异位骨化型,肿瘤性骨质增生型。
(4)spranger分为:单骨型,多骨型,单肢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