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jzhang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腹盆腰部] CT17569:男性,47岁。外院体检CT发现胃部占位。(结果公布在2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7:54 | 只看该作者

男性,47岁。外院体检ct发现胃部占位。(有结果)

病理:(胃)间质瘤。梭形细胞型,细胞丰富,核分裂相难见,未见浸润及肿瘤性坏死等,为富于细胞的交界性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往多归为平滑肌肿瘤。近年来将其定义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kit(cd117于细胞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质肿瘤。gist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化,胃肠道钡餐造影及ct表现。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显示gist累及黏膜情况以及管腔的改变:肿瘤自胃肠道壁向腔内外膨出性生长,腔内见充盈缺损,周围黏膜受压推移,部分出现小溃疡及黏膜破坏;发生于消化道外者,消化道壁呈外压性改变,邻近结构受压推移;发生于小肠者可见肠间距增宽或呈类圆形无肠管区,通常无肠梗阻征象。即使肿瘤较大,病变段与正常组织分界仍较清楚。
    ct可以弥补胃肠造影和消化道内镜向腔外生长的肿瘤及小肠肿瘤诊断的不足,并能观察肿瘤内部的构成、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以及有无远处转移。ct表现为消化道壁局部增厚或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多有坏死、囊变或钙化,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较小肿块中央无坏死、均匀中度强化,较大肿块中央有坏死者呈不均匀强化。肿瘤累及邻近器官时,见两者分界不清,发生转移者可见转移灶。

已收录到“医影知识堂”中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9-11-7 22:36:14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9-1-13 18:0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胃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8:12 | 只看该作者

男性,47岁。外院体检ct发现胃部占位。(结果公布在21楼)

谢谢大家分析

[本贴已被 jzhang21 于 2009-1-13 10:15:40 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9-1-13 1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ct17569:男性,47岁。外院体检ct发现胃部占位。(结果

[quote]以下是引用jzhang21在2009-1-13 9:54:00的发言:[br]病理:(胃)间质瘤。梭形细胞型,细胞丰富,核分裂相难见,未见浸润及肿瘤性坏死等,为富于细胞的交界性间质瘤。[br][br][br]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往多归为平滑肌肿瘤。近年来将其定义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kit(cd117于细胞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质肿瘤。gist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化,胃肠道钡餐造影及ct表现。[br]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显示gist累及黏膜情况以及管腔的改变:肿瘤自胃肠道壁向腔内外膨出性生长,腔内见充盈缺损,周围黏膜受压推移,部分出现小溃疡及黏膜破坏;发生于消化道外者,消化道壁呈外压性改变,邻近结构受压推移;发生于小肠者可见肠间距增宽或呈类圆形无肠管区,通常无肠梗阻征象。即使肿瘤较大,病变段与正常组织分界仍较清楚。[br]    ct可以弥补胃肠造影和消化道内镜向腔外生长的肿瘤及小肠肿瘤诊断的不足,并能观察肿瘤内部的构成、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以及有无远处转移。ct表现为消化道壁局部增厚或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多有坏死、囊变或钙化,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较小肿块中央无坏死、均匀中度强化,较大肿块中央有坏死者呈不均匀强化。肿瘤累及邻近器官时,见两者分界不清,发生转移者可见转移灶。

感谢楼主反馈病理结果并进行相关点评,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1-15 19:0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反馈病理结果并进行相关点评,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1-16 04: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反馈结果及精彩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1-17 23: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反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9-2-26 22: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0-5-6 06: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5-20 18: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结果收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