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逆性后脑白质脑病综合征!(1996年提出,常见于高血压患者,产褥期妇女,放疗、化疗等患者,发病机制有待研究,病理改变是脑白质的血管源性水肿)。
可逆性后脑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临床特征包括头痛、不同程度交替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神经影像学表现为后脑白质受累,多位于顶枕部区域,特征表现为血管源性水肿.也有学者称之为\"可逆性后脑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顶枕部脑病、可逆性脑白质综合征、可逆性后脑水肿综合征等.该病的临床和放射学改变可为完全可逆,故早期诊断治疗非常重要.
ct表现为脑白质的密度减低,mri表现为长t1、长t1信号,dwi(弥散成像)呈低或等信号,此与细胞性水中不同(dwi呈高信号),mri波谱成像具有特异性频谱。注意与多发硬化及多发脑梗鉴别。
另有学者提倡该病命名为“可逆性脑白质病综合征”更为恰当,因为该病不仅累及顶枕部区域,还可以累及侧脑室旁、脑干、小脑,该病例就累及双侧小脑半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