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复习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作者:胡明杰 张进 李建华 祝遵辉 作者单位:河南省固始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摘要】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 结果 发病部位:食管1例,胃19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恶性21例,良性12例。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最大径范围3~43cm,<5cm者10例,≥5cm者23例,23例大于5cm肿瘤中19例为恶性间质瘤。21例恶性间质瘤中15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部分均表现为延迟强化。ct分型:粘膜下型15例,肌壁间型8例, 浆膜下型10例。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瘤与胃肠道相连部位以外的管壁结构保持正常,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增强后呈现逐渐强化。ct能较高的检出胃肠道间质瘤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引 言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3],过去受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近来随着免疫组化开展,判定gst可能源自中胚层的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4],这些肿瘤绝大部分较少有结构蛋白表达,肌动蛋白阴性或仅局灶阳性,而且,电镜中亦很少见到肌丝,因此并不属于真性平滑肌肿瘤,国内临床病理研究较多,而ct表现方面报道较少。搜集我院2000年4月至2006年7月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3例,对ct表现与临床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
材料和方法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单位:固始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对象:2000年4月至2006年7月间在固始人民医院行ct检查的胃肠道间质瘤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0.5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25例,4例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便血5例,进食哽咽感1例,体检做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者5例。病程1个月至20年,所有病例均经ct平扫继增强扫描,后经我院及外院手术、病理证实。
方 法
检查方法: ct设备为somatom plus 4(13例)与light speed 16(20例)。平扫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范围包括肝、肾及触及的肿块。前臂静脉以2.5ml/s流率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75~100ml。注射后行ct扫描,双期增强分别于25~30s(动脉期)、60~70s(静脉期)开始扫描。其中12例行回顾性重组,层厚1.25mm,层距1.25mm,行多方位多平面重组(mpr)影像后处理。
实验室检查:便潜血(+)6例,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者18例,cd117+者25例,cd34+者21例。
结 果
1.手术与病理 33例间质瘤中肿瘤位于胃者19例,位于十二指肠者6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病理大体切面为灰白色或棕色,无包膜。光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多排列成编织状,上皮样细胞呈卵圆形、星形,可见核分裂象及核异型,部分上皮样细胞呈腺泡状排列,肿瘤内见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免疫组化cd117呈阳性者25例,cd34+者21例。病理诊断良性12例,恶性者21例。
2.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肿物多具有肌壁间、黏膜下生长、浆膜下生长特点。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5例较大者可见有小的分叶,与局部胃壁分界不清。平扫病变密度均匀和(或)不均匀,ct值为15~41hu,增强扫描密度均匀和(或)不均匀,其中轻、中度强化23例,ct值为52~75hu,明显强化10例,ct值为95~145hu,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呈轻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12例良性肿瘤中最大直径为4.5cm(4.5cm×3.7cm),其中1例出现囊变,实性部分密度较均匀,增强后肿瘤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恶性肿瘤21例,直径5cm~43cm,其中15例肿块密度不均匀,部分呈囊实性改变,增强后实性部分呈轻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性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其中5例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并有对比剂充盈,4例肿块内可见点状钙化,伴有大量腹水形成1例,为高度恶性间质瘤。伴有远处肝脏及淋巴结转移3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1例,内部可见囊变及点状钙化影,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3.典型病例1 患者,男,51岁,进食哽噎二年加重一月。病理诊断:“食管下段”恶性间质瘤。
典型病例2 患者,女,76岁,上腹部不适并呕血、黑便5天。病理诊断:“胃体部”低度恶性间质瘤。
讨 论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一词是由mazur等[5]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目前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和病理诊断。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0.1%~0.3%,胃是其好发部位,至少50%发生于胃,其中约1/2发生于胃体,发生于胃窦和贲门的间质细胞瘤各占1/4。过去多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平滑肌肉瘤,但电镜与免疫组化表明,肿瘤内并没有平滑肌或雪旺细胞,而是由不同数量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依据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在光学显微镜下与神经鞘瘤、平滑肌瘤不易区分[1~3]。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目前已成为确诊gist的主要病理手段。
gist的免疫组化检查表现为cd117和(或)cd34阳性,本组病例中cd117+者25例,cd34+者21例,波形蛋白(vim)+者18例,文献报道间质瘤表达vim为100%,低于文献报道,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不表达cd117或cd34,据此可确诊gist[6]。gist的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显著恶性不等,如何准确判断gist的良恶性一直是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对gist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仍存有分歧, 由于较难划分良恶性,部分研究者提倡依据某些特征将gist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如肿瘤直径≥5cm和(或)核分裂数≥2个/10hpf,复发、转移率大,视为高危组;肿瘤直径<5cm和(或)核分裂数<2个/10hpf,则为低危组[7]。
根据瘤体与胃肠道管壁的关系可分为4型:(1)黏膜下型:肿瘤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与管壁有蒂相连,本组有15例;(2)肌壁间型: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本组有8例;(3)浆膜下型:肿瘤从浆膜下向壁外生长突出,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本组有10例。肿块大多数呈膨胀性生长,为境界清楚的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偶见分叶状或多发性。肿块可出血、坏死、囊性变等,部分内部可出现点状钙化,由此可以解释ct表现密度不均匀。
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中上腹部不适和腹部包块、呕血、便血、腹痛等。临床症状与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肿物与胃壁的关系以及肿物良恶性有关。gist多见于老年人,40岁以前少见,中位年龄50~60岁。本组11例在49岁以上,6例在37~47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而本组中以男性居多,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有关。gst大多为恶性,本组17例中恶性者21例。恶性gist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至肝、腹膜和肺等部位,而淋巴结转移少见。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多数境界清楚、光整,即使较大的肿块对其周围组织的浸润亦相对较轻;肿块的密度多不均匀,与内部的出血、囊变、坏死有关,可有肝、腹、肺等远处转移,本组中有2例肝脏转移及大量腹水1例。增强扫描gist实性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且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有助于与胃癌相鉴别,gist与胃肠道壁相连部位以外的管壁结构层次正常[8],与外生性腺癌不同,后者肿块周围胃壁黏膜增厚。良性者,病灶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不侵犯邻近结构,肿块很少有坏死,多呈实体性均匀强化;恶性者,病灶边界常不清楚,多容易侵犯邻近器官甚至远处转移,肿块直径多大于5cm ,中央可见大片坏死,周边实体组织强化明显,可与肠腔相通形成气液面,但很少出现肠梗阻征象。 ct可对gist做出明确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方面还需与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因此gst的确诊最终还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尽管如此,但ct对肿瘤定位、形态大小、良恶性判断较准确,可同时观察肿瘤周围脏器及有无转移等重要征象,是临床对肿瘤分级、设计治疗计划和估价预后所不可缺少的方法。
[本贴已被 wnlyq8688 于 2010-3-25 18:03:18 修改过]
[本贴已被 wnlyq8688 于 2010-3-25 18:04:36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