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楼的意见值得重视,这个病例其实有疑惑之处,骨骺的碎裂好象不好解释。该病例肱骨上段骨骼膨胀,骨质破坏,周围骨质有硬化,其内见片絮状和结节状钙化,没有明显的骨膜反应,从组织的来源来说,我认为来源于软骨成分的可能性较大。由于照片时左右肩关节不对称,而软组织肿胀我认为较轻微。软骨母细胞瘤常发生于15-30岁的青年人,但年龄不是绝对因素,我曾见个一例只有两岁多的小儿的软骨母细胞瘤,是发生于股骨头,呈囊状骨质破坏。虽然软骨母细胞瘤常起源于骨骺,但起源于干骺端的也有。确定了组织成分,再就是确定良恶性,骨骼膨胀加修复性改变的,以良性优先,该病例无论是年龄或影像表现肯定不象软骨肉瘤,另外也不象骨肉瘤,内生软骨瘤更不象,所以我认为软骨母细胞瘤还是有可能的。
组织细胞增生症x可分为勒—雪氏病、韩—薛—柯氏综合征和嗜酸性肉芽肿三种,从发病年龄来说,勒—雪氏病常发生于2岁之前,韩—薛—柯氏综合征常发生于2-5岁,而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生于5岁以上,从病程来说,勒—雪氏病为急性,韩—薛—柯氏综合征为亚急性,而嗜酸性肉芽肿为慢性,从疾病性质来说,勒—雪氏病为恶性,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而韩—薛—柯氏综合征介于二者之间,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三者可相互转化,婴幼儿的嗜酸性肉芽肿也可表现为急性或者说恶性。勒—雪氏病与韩—薛—柯氏综合征的骨质改变常出现在膜化骨,而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生于软骨成骨的骨骼。韩—薛—柯氏综合征和嗜酸性肉芽肿常表现为地图样或者说穿凿样骨质破坏,嗜酸性肉芽肿可有修复性改变,而勒—雪氏病多数病人骨骼没有异常,即使有异常也常常表现为骨质疏松,只有极个别病例出现膜化骨的地图样骨质破坏。从临床上来说,组织细胞增生症x常有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而韩—薛—柯氏综合征的典型的三联征:骨质破坏、突眼和尿崩症,但同时出现的并不常见,该例临床报的症状是发热、呕吐、抽搐,这在小儿的感染中非常常见,没有特异性,其它症状好象没有,所以我认为这些表现与肱骨的改变不一定有关联,如果一定要将这些表现与肱骨的改变联系在一起来考虑,那么需要鉴别的还有类脂质增多症,如高雪氏病与尼曼—匹克氏病,不过类脂质增多症病程短,进展快,肝脾显著增大,出血倾向,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可有膨胀,但没有修复改变,病人短期内洗白。从部位来说,肱骨上段是软骨母细胞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也是嗜酸性肉芽肿的好发部位之一。所以综合该病例的年龄、发病部位和影像表现,嗜酸性肉芽肿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但我认为还不能排除软骨母细胞瘤。而其它战友考虑的感染、骨肉瘤和骨纤感觉不是太象。
以上浅见,供商榷,欢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