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19楼翁站的分析意见!
颅脑外伤后,外界空气由骨折与脑膜裂隙处进入颅内,聚集在蛛网膜下腔脑室系统或脑实质内,称为外伤性颅内积气或气颅。
气体主要有以下3 种方式进入颅内: ①颅骨开放性骨折时,空气经破损的头皮、骨折线及硬脑膜裂口进入颅内; ②颅底骨折伴有脑脊液鼻漏、耳漏时,随着脑脊液的外溢,颅内压降低,外界空气经外耳道、鼻孔及骨折缝和硬脑膜破口进入颅内; ③闭合性颅脑损伤时,骨折累及副鼻窦或骨折延及颅底时,伤后病人大声叫喊、咳嗽、呕吐等时,气体大量进入颅内。
外伤性气颅分为两大型,即单纯性和复杂性。单纯性气颅又分为: ①局限性气颅:脑颅骨或副鼻窦、乳突骨折后气体进入颅骨内板下,积聚在骨折处,形成局限性的低密度气体影; ②弥漫性气颅:多由于骨折造成硬膜的破裂致气体进入颅脑,弥漫分布于脑的各个部位。复杂性气颅分为: ①硬膜外型: 空气在受力骨折处进入硬膜外,并伴有硬膜外血肿的存在,气泡可位于血肿的周围或内部,由于患者仰卧气体多位于血肿的上方; ②硬膜下型:骨折同时伴有硬脑膜的破裂,空气进入颅内,可位于受伤脑组织的任何部位或对侧,且伴有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表现为血肿的边缘或内部弥散分布低密度气泡影或气泡沿着蛛网膜下腔进入脑沟、脑池、脑室等各部位,而影响脑脊液循环。
有人认为,临床上将外伤性气颅分为一般性气颅和张力性气颅较为合理,较合乎临床治疗原则。张力性气颅ct 的影像要点是: ①ct 所见,张力性气颅有受压移位表现,一侧或者两侧额极出现“山峰征”和(或) 额间出现“富士山征”; ②张力性气颅积气量大,一般> 4 个层面或超过65 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