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下外生骨疣亦称甲下骨瘤、趾指骨末端外生骨疣。Dupuytreu1947年首先报告。
病理:肉眼观察:瘤体由骨、软骨和纤维三种组织构成,以成熟的骨小梁结构为主,顶部为软骨帽。多为纤维软骨,亦可为透明软骨,表面为纤维组织构成的包膜。
镜下:(略)
生长迅速的肿瘤,软骨帽多为纤维软骨,细胞增生活跃,核染色深,有时可见核分裂相。肿瘤的生长,通常是以软骨化骨的形式进行的,也可由纤维包膜直接化骨而成。
发病率:国内报道占综合的原发性肿瘤的0.3%,占良性肿瘤的0.53%,男多于女,男女之比3:1,年龄4-54岁,平均20岁。肿瘤最常见于拇(足字旁)趾末端内侧,亦可发生于拇(足)趾的腹侧、背侧及末端。少数可发生于其他趾及拇指。
临床表现:病程缓慢,多在半年至4年。虽多发生于童年,但常被忽略。而在青壮年时被发现。早期多无症状,主要为疼痛、肿块、趾局部高起变形,走路不适。由于摩擦和积压,常发生感染,形成溃疡,溃疡经久不愈,甚至骨感染形成骨髓炎。
X线表现:肿瘤自趾指骨末端呈骨性突起,外形呈土丘状,多在甲下。蘑菇状者多在趾外侧、腹侧或末端。因不受外力所限,呈自然生长方式。还有各种形式的多发型。骨突的基底较宽或呈粗棒状与趾、指骨皮质相连续,其内为松质骨,骨小梁清楚,与正常骨结构相同。肿瘤大小不一,小者仅呈一小豆状骨性突起,大者可与趾骨末端相差无几瘤体顶端有局限性骨密度减低,边缘毛糙不齐。软骨帽一般无钙化,如无感染,周围光滑整齐。如发生感染,可有骨髓炎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