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支持5楼及听蝉版主的分析,支持耳源性脑脓肿的诊断。
现抄一点有关耳源性脑脓肿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学习学习。
耳源性脑脓肿
概述:脑脓肿是由于化脓性细菌入侵而在脑实质内形成脓肿。而耳源性脑脓肿是由于耳部各种炎症性疾病直接扩散或血行播散而致,引起脑脓肿。其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等)、真菌、阿米巴原虫等。
临床上患者均有耳部感染病史及其不同程度的耳部肿痛、流脓、耳鸣、甚至听力障碍等前期症状,之后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占位体征等。
ct表现
1 急时脑炎期(1~4天) 病灶表现为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这与炎性浸润使脑组织坏死、液化、周围脑组织水肿有关,占位效应不明显。注射造影剂后偶尔可有斑片状或脑回样增强。
2 脑炎晚期(5~10天) 病灶仍为低密度,有环形增强及灶周水肿。延迟扫描可见病灶中心有强化。
3 早期脓肿形成期(11~14天) ct平扫显示脓肿中央由坏死组织和脓液组成,呈略低密度,其外为纤维包膜层,呈等密度,包膜的外围为反应性脑水肿,呈低密度,增强扫描显示完整壁和厚度均一的明显环状强化,壁厚1~3mm,强化由脓肿壁内层肉芽组织引起。
4 脓肿壁形成晚期(14天以后) 脓肿包膜增厚,周围水肿减轻,增强扫描脓肿环壁更加完整、光滑,壁厚增加,达3~6mm。脓肿中央密度低,略高于脑脊液,不被强化。脓肿较小时,可呈结节状强化,化脓性脓肿多为单发,亦可为多发,脓腔大小不一。产气菌感染所形成的脓肿,脓腔内可见气液面或气泡。
5 耳-颞部ct平扫 表现为鼓室、鼓窦、乳突小房及颞骨岩部炎症渗出、骨质破坏、硬化,腔隙、气房减少或消失、结构显示不清、模糊,化脓可见积液。
在耳源性脑脓肿的检查诊断中,除了进行头颅ct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外,还要进行耳-颞部ct薄层扫描。只有耳部存在炎症病变,又有脑脓肿,并且两者病变联系密切,才能确诊为耳源性脑脓肿。
耳源性脑脓肿,靠近颅底,颞骨岩部及内耳孔处,多发于颞叶、小脑,而血源性脑脓肿则多发于额、顶叶,灰白质交界区。
脑脓肿的鉴别诊断:病变的环形增强还可见于恶性胶质瘤、转移瘤、慢性颅内血肿、脑梗塞。壁薄而均匀的环形增强是脑脓肿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