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战友经验独到,观察细致,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值得我们学习啊!我绝对没有考虑到是mm。
本例为年青患者,在最初平片时我只注意了肩胛骨的病变,略呈膨胀,其内见骨隔,部分皮质中断;而肱骨干的骨质疏松改变我则用废用来解释了,而且没有明确软块,当时一下子就考虑到嗜酸性肉芽肿和abc以及gct上去了并发出报告,建议ct检查。为什么没有考虑结核呢?正如caihe主任所言,因为肩胛骨的结核非常非常少见,如果发生首先应考虑肿瘤性病变,个人认为这是个常规思路,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而且病变亦不呈结核的改变如皮质中断、无钙化、见骨隔等,那是显然不支持的。那个好多战友认为是软块的,对侧亦有且非常规则,可以肯定不是软块而是肌肉影。
但是ct片出来后,我第一感觉不象个好东东,但是觉得还是不能除外嗜酸性肉芽肿,为什么呢?因为皮质有中断,虽然支持恶性病变,但是肉芽肿亦可形成类似改变,从发病部位、年龄、发病率来看,我还是倾向于把肉芽肿放在首位,而将恶性病变放在后面。肱骨头个人认为还是没有明确的破坏。
从本院的cr和ct检查来看,还有一些教训:1 就是如果疑嗜酸性肉芽肿的话,毕竟颅骨和长骨较多,还是应该照一下头颅侧位片(含下颌骨),也可以起到一些鉴别诊断的意义,也可以在mm和转移上作出一些分析,如本例的下颌骨就可见破坏,而转移一般是不会在末端部位发生的。2 门诊没有作出最简单的血常规检查,如果当时发现有贫血指征,我想也是绝对会考虑到血液系统疾病如mm,淋巴瘤或白血病等而也不会将嗜酸性肉芽肿放在首位了;3 对于mm,还是一些陈旧的、不具体的概念如发病多见于老年男性、红骨髓丰富骨骼多发、须具备骨质疏松背景、溶骨性破坏等,有时甚至用这些知识来轻易除外mm,实属不该。而实际上是mm20-80y均可发生,文献报道最小发病者为16y;不仅可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如以经典破坏如本例头颅,其内见骨嵴可呈泡沫状如本例肩胛骨病变),亦可呈膨胀性改变(如本例肋骨病变),还可呈小片状破坏(如本例肱骨干)和硬化性改变(多见于多系统病变)。
现附相关文献,以飨各位,也希望各位再次发表高见,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如骨髓瘤治疗后改变等多多益善。
[本贴已被 lkc8963 于 2006-6-16 15:44:59 修改过] [emb2][emb2]
[本贴已被 lkc8963 于 2006-6-16 16:22:29 修改过]
[本贴已被 lkc8963 于 2006-6-16 16:26:47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