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介绍一下:
颅内肿瘤分原发与继发两种(共九大类:1神经胶质瘤 2脑膜瘤 3垂体瘤 4颅神经瘤 5胚胎残余组织细胞瘤 6血管源性肿瘤 7原发神经母细胞瘤 8原发恶性淋巴瘤 9颅脑转移瘤),每年发病率在我国为4-9/10万。在成人,恶性颅内肿瘤占
全身恶性肿瘤的1.5%,居第十一位;在儿童,则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 仅次于白血病。
国外统计资料表明,颅内肿瘤中,原发肿瘤占7.8-12.5/10万,转移性肿瘤占2.11-11.1
/10万,除脑膜瘤和垂体瘤的发生率,女性多于男性外,其它颅内肿瘤的发生率大多为男
性多于女性。原发脊髓肿瘤的发生率为脑肿瘤的15%,且各种脊髓肿瘤的发生率与脑肿瘤
有显著不同。胶质瘤占脊髓肿瘤的23%。
颅内肿瘤分类较复杂,几乎每种组织都能产生肿瘤,因此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已
发现49种癌基因,其中有3种颅内肿瘤支持该学说:视网膜母细胞瘤、脑膜瘤、神经纤维
瘤病。此外,神经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多发性内分泌系统肿瘤、 某些有家族趋向
的胶质瘤、turcot综合征等可能也与癌基因有关。除癌基因外,损伤、射线、 化学物质
和病毒,可能也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脊髓肿瘤的病因与脑肿瘤相似, 但临床调查结果表
明,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别起源于颅脑和脊髓的不同部位而且不同类型的肿瘤高发年龄
不同,这说明这些肿瘤的发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生机制。
从颅内肿瘤发生的部位来讲,大脑半球最多,其次分别是蝶鞍、 小脑(包括小脑蚓部)
、桥小脑角、脑室内、脑干。一般来说,位于小脑幕以上的肿瘤如颅前窝、颅中窝、大
脑半球、鞍区、侧脑室、第三脑室内的肿瘤总称为幕上肿瘤;小脑幕以下的肿瘤如小脑
半球、小脑蚓部、第四脑室内、桥小脑角、桥延脑等处的肿瘤总称为幕下肿瘤。颅内肿
瘤的好发部位与病理有关,如胶质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皮质下,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蚓
部,室管膜瘤好发于脑室壁,血管网状细胞瘤好发于小脑半球内,神经鞘瘤好发于桥小
脑角,脊索瘤好发于斜坡,颅咽管瘤好发于鞍上。因此,在诊断一些颅内肿瘤时,从肿
瘤所在部位推测肿瘤的性质有一定的价值。
脑瘤的生长方式有三种:1、扩张,如脑膜瘤和生长较快的胶质瘤;2、浸润,如大
多数胶质瘤;3、弥散或多灶型,如继发性肿瘤和少见的多发性脑膜瘤、多发性视网膜母
细胞瘤等。也可有颅外转移,但很少见。
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大类: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症状。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主
要为进行性加重的间隙头痛,尤以清晨醒来和夜间明显,剧烈时可伴有呕吐,常呈喷射
样(常见于儿童,成人少见)。同时眼底镜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症状则取决于
肿瘤的部位,可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和各种类型的综合症,出现的机制是由于肿瘤的压迫
、浸润、破坏周围的神经组织、导致该部位的神经受损,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 因此,
早期的局灶症状有定位的意义。至于症状出现的时间则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1、部位:
如肿瘤位于颅后窝和中线附近,容易出现静脉窦血液回流和脑脊液循环障碍,症状出现
得早;2、速度:如肿瘤恶性度高就生长快,症状也就出现得早;3、脑水肿程度:水肿
程度重则症状出现得早;4、全身情况:病人如有其它全身性疾病如妊娠毒血症、呼吸道
感染、颅脑损伤等则症状出现得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