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巨细胞瘤有时鉴别困难,容易混淆,又容易合并,试分析二者的影像特点,请各位老师釜正:
(1)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10~20岁,此年龄段占总数的80%;而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且后者的发病率高于前者。
(2)动脉样骨囊肿的长径与骨干平行;而骨巨细胞瘤的长径与骨干垂直(结合平片容易分辩)
(3)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巨细胞瘤都可以呈现皂泡样改变(a)动脉瘤样骨囊肿典型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和内部含有分房样液性密度或液-液平面(ct或mri有助于显示),骨膜抬高、隆起、皮质往往被侵蚀至菲薄外壳,灶内见粗细不等的条状骨性间隔,内见斑点状钙化灶、骨化影,病变边缘有增生硬化,分界清楚,囊变期病变进展快,加上容易骨折,可见骨膜反应,稳定期与间隔可有钙化;(b)良性骨巨细胞瘤亦呈皂泡样改变,后来发现骨巨细胞瘤呈“单房性”溶骨破坏者颇多,有时边缘模糊,肿瘤骨壳局部可见中断消失,但其几乎没有骨膜反应和钙化;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重要x线表现是肿瘤局部有明确而肯定的软组织肿块突出,软组织肿块呈浸润状态,界限模糊,或凹凸不平,肿块周围无继发骨壳形成,或者肿瘤在骨内生长已引起骨皮质变薄、膨出、扩张,形成骨壳,但肿瘤又突破骨壳向外生长,形成软组织肿块,而该处骨壳骨化不均匀,极不规则,残缺不全;恶性骨巨细胞瘤表现为肿瘤巨大,生长甚为迅速,骨壳大部吸收、消失,肿块与周围软组织无明确分界,肿瘤突破关节,引起骨性关节面的广泛破坏。另一种表现是已失去骨巨细胞瘤的影像所见,具有骨肉瘤的特点,只发生溶骨性破坏,不引起骨的扩张性改变,甚至骨皮质大部完整,但肿瘤组织早已突破骨皮质向周围浸润。
(4)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样骨囊肿中央对比剂呈斑片状或为无血管区;而骨巨细胞瘤中央密度高,边缘可见大量不成熟肿瘤血管,ct和mri强化幅度远高于前者。
当然,在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时,要考虑到二者并存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