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lkc8963以及听禅观竹老师,考虑外伤性脑梗塞--颈内动脉(分支为大脑前中、动脉)栓塞。下附david老师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基础及临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讲座中的精彩图文,以兹鉴别于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
三大病理特征
1.广泛的轴索损害:
累及大脑、脑**和小脑的白质和大脑深部核质,包括中线旁皮质下白质、胼胝体、穹隆柱、内囊、基底节及丘脑、齿状核背侧小脑叶、皮质脊髓束、内侧丘脑系、内侧纵束等。
2.胼胝体局限性出血灶:
病变多位于中线一侧,常见于胼胝体下部,室间隔可受累甚至断裂。
3.上脑**背外侧局限性出血灶:
病变位于中脑和桥脑上部,单侧或双侧,常常累及小脑上角。
前者依赖光镜和电镜检查,后两者依赖肉眼和光镜检查。
临床表现
(一)dai的临床特点
1.主要见于交通事故伤,坠落伤少见,
2.一般无中间清醒期,
3.颅骨骨折发生率低,
4.一般无颅内压增高,
5.较少合并脑表面挫裂伤和常见的颅内血肿,可有深部灰质小血肿。
(二)dai的典型临床特点
1.伤后立即陷入持续性昏迷,
2.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强直,
3.瞳孔不等大,或双侧散大,但与脑疝无关,
4.高血压、多汗、高热,呼吸心率增快,
5.持续植物生存状态。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存在伤情较轻、预后较好的dai病例,伤后有清醒期,并能言语,甚至可以不产生意识丧失。
伤情较轻的dai病例的临床表现与上述典型征象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意识障碍时间虽较长(数天至数周),但往往能完全苏醒。
2.昏迷程度不太深。一般为浅昏迷,或昏睡至浅昏迷,少数病人甚至无意识障碍。
3.瞳孔等大,光反应存在,或迟钝。
4.可有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如单瘫、偏瘫、三肢瘫,但不能用相应功能区的脑挫裂伤或脑疝来解释,运动障碍在数周或数月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甚至完全恢复。
5.生命体征无显著改变。
影像学征象
常规ct、mri在dai的检查中阳性率不高,且影像学征象与伤情不完全一致。ct、mri不能直接显示轴索损伤,ct只能显示部分dai的出血灶mri对非出血灶的敏感性优于ct。
(一)dai的ct表现:
1.大脑半球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直径<2mm,
2.胼胝体出血,
3.脑室内出血,
4.第三脑室周围小出血灶,直径<2mm,
5.脑**出血,
6.急性期合并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
7.后期弥漫性脑萎缩,脑室代偿性扩大。
需要指出的是,ct发现与临床病情轻重相关性不高。
(二)dai的mri表现:
1.非出血灶:t2相显示大脑白质、胼胝体、小脑和脑**背侧圆形、椭圆形或线条状高信号影,t1相呈等或低信号,t2优于t1,
2.出血性灶:伤后4天内,t2相显示大脑白质、胼胝体、脑**背侧低信号影,4天后在t1相上显示高信号影,t1优于t2相,
3.后期弥漫性脑萎缩,脑室代偿性扩大。
dai的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比较得到推崇的诊断依据为:
1.有明确外伤史,尤其是车祸伤;
2.伤后持续昏迷>6小时;
3.头颅ct、mri有dai的影像学依据;
4.病情严重程度与颅内压升高程度不符;
5.临床状况差,而头颅ct未见明显结构异常,或颅内病变不能解释临床症状;
6.伤后晚期出现弥漫性脑萎缩;
7.尸检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证据。
以上依据中,第一~五项可以表现出来,而第五项中的部分病例及第六项注意复查ct、mri才能发现,第七项目前在我国很难做到。
dai与脑震荡、原发性脑**损伤的关系的重新认识。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认为,dai包括了脑震荡和原发性脑**损伤,前者损伤较轻微,后者损伤较严重。
dai与脑震荡都以意识障碍为典型临床表现。利用光镜和电镜在人类脑震荡和动物模型上均证实存在轴索损伤的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死于其他原因的5例脑震荡病例的脑组织,发现了多灶性轴索损伤的证据,所以认为,脑震荡实际上是一种轻型弥漫性脑损伤。
下附典型病例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