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楼主: qiuleiy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V0577:鼻腔及筛窦囊性占位,骨性包壳。请高诊!近日手术。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5-30 05:38 | 只看该作者
泡性中鼻甲(concha bullosa ,cb,在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解剖变异中最为为常见。按气化部位不同分3种类型:(1)板状型:即垂直部气化;(2)球型:中鼻甲球部气化:(3)广泛型:垂直部及球部均气化。其中板状型较多见。cb较小时无明确临床症状,增大可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及中鼻道通畅,而影响上颌窦、额窦和前组筛窦的通气,诱发鼻窦炎,产出鼻塞、头痛、嗅觉障碍等中鼻道阻塞综合征。泡性中鼻甲的气化腔内被覆鼻窦相同的纤毛上皮,其开口阻塞时可形成粘液囊肿,继发感染形成脓囊肿,临床较为少见。
影像学表现:通过ct横断位及冠状位能良好的显示出泡性中鼻甲的类型、大小及病灶内部结构、周边组织侵犯情况等,为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泡性中鼻甲无继发感染时表现为中鼻甲囊状气化影,骨壁纤壁,单侧多见,亦可双侧同时发生,cb常伴鼻中隔向对侧扭曲。并发感染时出现气化囊腔密度增高,骨壁模糊或出现气液平面。本例为广泛型cb,其继发脓囊肿表现为占据鼻腔的骨性包壳样占位,囊内脓液呈水样至软组织样密度。上方压迫突入筛窦及眼眶,局部骨质吸收,这可能与眼眶内侧壁相对薄弱,且接近中鼻甲有关。另有文献报道中鼻甲气化腔内可有继发息肉、鼻石形成。
学习了,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0-3-26 01:11 | 只看该作者
复习文献总结:
    中鼻甲来自第三筛甲基板.是鼻腔及鼻窦重要解剖屏障和标志。中鼻甲是鼻腔呼吸气流首先冲击的部位, 是保持中鼻道和各个窦口的天然屏障, 对正常鼻腔层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其黏膜尤其中后部黏膜是鼻腔siga 的主要来源, 其黏膜纤毛清除系统对维持窦口鼻道复合体( omc)的引流和通气有重要意义.其内侧上部黏膜有嗅神经分布为嗅黏膜, 具有嗅觉功能。中鼻甲的形态、 大小直接影响中鼻道的通畅程度及鼻窦的通气引流,其解 剖 变 异及球 状 部 黏膜 肥厚 、息 变可 以阻 塞o mc, 引起鼻窦炎或使之加重, 压迫筛前神经末梢可致筛前神经综合征。  
    中鼻甲内含有气腔时称为中鼻甲气化或称为泡性中鼻甲, 是中鼻甲最常见的解剖变异之一, 最早由
s a n t o r i n i ( 1 7 3 9 ) 描述, z u c k e r k a n d l ( 1 8 8 5 ) 进行了命名.文献中报告发生率为 5 ~ 8 0 %, 根据气化部位的不同 , b o l g e r 将其 分为 3型: ( 1 ) 板状型 : 气化局 限
在中鼻甲垂直板内: ( 2 ) 球状型: 气化局限在中鼻甲下部: ( 3 ) 广泛型: 两部分均有气化者。 其中以垂直部 气化常见 泡性中鼻甲与鼻窦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 系 .关键 在于它的大小和部位是否 足以使o mc 狭窄至一定程度 .由于中鼻甲下部气化更易阻塞o mc而引起鼻窦炎. 因此中鼻甲球状部分气化在临
床上更有意义。  
    中鼻 甲气化 的腔内面衬 有假 复层 柱状纤 毛上皮. 开口于额隐窝、 侧窦或半月裂, 通过中鼻道、上鼻道引流 当鼻腔发生急性炎症或鼻甲气泡炎症时. 泡状中鼻甲内可见气液平面, 当泡状中鼻甲开口常位于中鼻甲前上方,闭塞时可引起黏液囊肿, 继发感染可形成脓囊肿 . 临床上表现为鼻塞、 头痛嗅觉障碍等  国外文献报告 1 例巨大泡状中鼻甲黏液囊肿侵入眼眶 . 出现复视和眼球突出等症状。c t具有最佳的密度分辨率, 显示骨结构最为满意, 可作为诊断泡状鼻甲的金标准, 但当鼻腔内存在广泛息 肉、较多脓性分泌物时,骨与软组织界面往往模糊. c t显示泡状鼻甲较困难, 这是其局限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2-6-17 08:08 | 只看该作者
结果 V0577泡性中鼻甲伴脓囊肿形成。鼻窦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2-8-22 10:28 | 只看该作者
泡性中鼻甲伴脓囊肿形成。鼻窦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