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头坏死的 x 线表现 :初期: 髋关节间隙轻度增宽,以关节中下为主,主要因关节软骨增宽,股骨头外移所致,早期股骨头在外移2mm以内,晚期可达5mm,一般认为是关节旁及关节内软组织充血所致,可以逆转。
中期: 股骨头皮质可以断裂形(台阶状)成角,基底处出现平行的双皮质征(双边征),其中台阶征及双边征是x线判断股骨头塌陷的早期征象,随后股骨头广泛脱位和碎解,其内可见死骨、裂隙、硬化和透光区,股骨头压缩变扁平,轮廓不规则,关节腔最初因股骨头变扁而增宽。股骨颈下方出现皮质增厚或骨膜增生,关节间隙可呈不规则变窄,髋臼关节面增生硬化,sheaton线不连续,股骨头碎块可成为关节游离体。 晚期: 股骨头骨结构完全消失,股骨头明显变扁或覃状变形,内有弥漫或局限性硬化或囊变区,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增粗,可有关节半脱位。髋臼缘和股骨头基底部增生变成骨赘,髋臼关节面出现硬化并囊变,股骨头与髋臼变扁,股骨颈吸收,使下肢变短。
(2)股骨头坏死ct的表现 :ⅰ期 骨质无明显异常,但可有滑膜增厚,关节囊肿胀,关节腔积液,关节间隙相对增宽。ⅱ期 股骨头形态正常无塌陷,正常时股骨头中心因持重应力的作用骨小梁生理性密度 增高呈“星芒征”,当发现骨缺血性坏死时,星芒状骨纹间骨小梁吸收呈不均匀大眼状,由于反映性增生,使星芒状骨纹增粗、扭曲、浓密。 ⅲ期 此期称为塌陷前期,股骨头变平,股骨头前上部关节面下见窄细状透亮带,即“半月征”。 ⅳ期 股骨头塌陷变形,股骨头内是不同程度囊变,周围有硬化或不规则,因塌陷所致的浓度区,可见碎骨片和关节游离体。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出现增生骨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
(3)股骨头坏死的 mri 表现mri 敏感性优于骨核素扫描和 ct 及 x 线检查。这是因为股骨头发生坏死后,修复组织不断伸入坏死区上方骨髓的变化早于骨质变化,mri可以在骨质塌陷及修复以前反映出骨髓细胞的变化。所以, mri 应作为早期检查诊断骨坏死的主要手段。
一般认为在股骨头的坏死阶段x线和ct常不能显示,x线和ct所显示的是修复阶段的改变。根据本组病例分析的观察并结合本病变的病程演变,笔者认为ct可以直观地显示股骨头坏死阶段后期的形态、大小及范围。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骨小梁结构和钙质含量无明显变化,此时ct无明显异常变化。在股骨头坏死的后期,由于未吸收骨骨小梁上新骨沉积致骨小梁增粗,死骨被压缩,邻近正常骨失用性疏松等原因,可致坏死骨骨密度增加,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就很容易显示密度增高的坏死骨
鉴别诊断:a 退行性骨关节病 早期,ct显示近股骨头顶部层面上出现关节前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且不规则,髋臼前后唇骨性关节面下出现囊变。随病程进展,髋臼前后唇、股骨头和髋臼窝边缘均出现骨质增生。全髋关节间隙变窄或因股骨头半脱位致使前后及内侧间隙增宽。后者多显示于股骨头中下层面上。前上部骨性关节面下及邻近骨质硬化加重。关节面其他部位亦可有轻度不规则硬化,股骨头肥大,股骨头和髋臼囊变增多。b 髋臼发育不良 因发育障碍而髋臼窝变浅,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下降。股骨头失去与髋臼的正常对应关系,致使两者之间应力发生改变,出现早发性或退行性骨关节病。约2/3髋臼发育不良所伴发的关节退变多局限于髋关节前上部,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不规则和关节面下囊变。髋臼前唇和上部边缘骨刺形成。股骨头略向前方移位。关节退变随年龄增长而加重。c髋关节结核 单侧,关节间隙变窄,髋臼及股骨头软骨及软骨下均可见骨质破坏及增生,髋臼缘及股骨颈骨质被侵蚀破坏,邻近骨骼显示萎缩及明显骨质稀疏,若破坏严重愈合后可表现为骨性强直。
d类风湿性关节炎 常双侧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边缘呈不则规的骨质破坏,滑膜增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