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样骨瘤
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少年,起病缓慢,症状以患骨疼痛为主,夜间加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缓解疼痛为本病特点.
影像学表现:
任何骨均可发病,以胫骨和股骨多见,肿瘤多发生于长管状骨骨干,85%发生于骨皮质,其次为骨松质和骨膜下,x线下据受累部位大致可分为皮质型 松质型和骨膜下型,均表现为瘤巢所在部位的骨破坏区以及周围不同程度的反应性骨硬化,偶可见瘤巢内的钙化或骨化影.
1皮质型 瘤巢位于骨皮质,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和骨膜反应明显而广泛,甚至可遮盖瘤巢.
2松质型 瘤巢位于松质骨内,周围仅有轻度的骨硬化带,.
3骨膜下型 瘤巢所在部位骨皮质可出现凹陷,肿瘤可将骨膜掀起形成数量不等的骨膜新生骨,邻近骨皮质硬化.
ct: 瘤巢所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为钙化部分.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环 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
mri: 肿瘤未钙化部分在t1w上呈低到中等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 t2wi上均呈低信号,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肿瘤周围的软组织常有充血和水肿,呈长t1 长t2 信号,并可有一定程度的强化.部分肿瘤甚至伴有邻近关节积液和滑膜炎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应力性骨折(疲劳骨折) 当骨折处骨质增生和骨膜反应明显时可类似骨样骨瘤,但应力骨折者多有较长期
的劳损史.有特定的好发部位.高电压摄影.体层摄影.ct或多方向切面mri都不能发现类圆形骨破坏区而可能发现骨折线.
2.慢性骨脓肿 多见于干骺端,可有反复发生的炎性症状.骨破坏区可较大,内无钙化或骨化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