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与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有的人认为是同一个病,有的认为不同.
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infantile hemangio2endothelioma)(来自中放1997,5:p356)
本病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以婴幼儿及新生儿多见。血管内皮细胞瘤供血相对较少,由多个结节(直径为2~15cm) 组成。在组织学上它是一种脉管瘤,起源于肝间叶组织。
ct平扫,肝内表现为多发圆形、散在分布的囊状结节,大小不一,呈均匀低密度,边缘清晰,50 %可有钙化。增强扫描,特别是动态扫描可显示瘤体早期显著强化,呈葡萄样,由边缘向中央逐渐填满(图1) 。延时后密度减低,但囊壁仍存在,似铅笔勾画而成。mri 检查,形态大小与ct相似,呈长t1 、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为均匀强化,对肝内血管显示较ct清晰。
本病主要与海绵状血管瘤鉴别,后者在年长儿及成人多见,单发较多,亦可多发,增强扫描边缘呈结节状强化,中心疤痕和出血区无强化。且门静脉和下腔静脉不如前者易早期显影。
![]()
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平扫显示肝内多个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葡萄样强化.
同样是中放的文章(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 年6 月第37 卷第6 期p534-535)认为:
血管内皮细胞瘤:又称血管肉瘤或恶性血管内皮瘤,是1 种肝血窦壁细胞异形增生所形成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它虽然是血管源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1 种,但仍是肝脏罕见肿瘤。本病多见于儿童或老年人,一般认为与肝硬化,尤其是粗结节型,特别是血色病性肝硬化及某些致癌物如氟化乙烯、二氧化钍等有密切关系[11 ,12 ] ,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肝肿大或肝内肿块,伴有一些消化道症状。本病恶性度高,多在1 年内死亡。
肿瘤从大体上可分为4 型:弥漫性微结节型、多结节型、巨块型,以及多结节和巨块混合型。ct 扫描常表现为: (1) 肝脏体积增大,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灶、境界较清楚,如有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区;(2) 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明显环状强化,随时间延伸,病变中心也呈轻度强化,但仍为低密度; (3) 增强扫描后期仍呈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始终不强化。本组例2 基本符合以上表现,但病灶内未见新鲜出血;结合病史中无原发病, 可排除转移性肿瘤; 患者afp 正常、无肝硬化表现,基本可排除原发性肝癌;延迟扫描病灶内未见对比剂充填,无典型的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但确诊仍需活检病理确诊。
![]()
![]()
[本贴已被 向医生 于 2005-11-8 20:31:42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