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表现:左侧侧脑室内见一T1稍低,T2高形态不规则肿块,DWI表现为不均匀等信号,轻度不均强化,横断面显示于侧脑室外侧壁关系密切,似有关联,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受侵征象。左侧可见脑积水征象。CT显示为等密度肿块,未见明显高密度或低密度(囊变)。
讨论:脑室内实性肿瘤主要有: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瘤、膜下瘤、脑膜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转移瘤等
鉴别诊断为:
1、脉络丛乳头状瘤:成人常好发于四脑室,儿童好发侧脑室三角区,5岁以下儿童较常见。
CT主要为等或稍高密度。钙化或出血少见。明显均匀强化。
MRI:T1多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为高信号羽毛状边缘肿块,有明显强化。肿瘤内可成颗粒状混杂信号,是脉络丛乳头状瘤MRI的信号特点。肿瘤产生大量脑积水,脑室扩大,肿瘤浸泡在水中。
2、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5岁前,三角区位好发部位,其次为体部。肿瘤发生于侧脑室三角,不易引起脑积水,发现时肿块已很大。发生于孟氏孔附近较早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肿块较小时就易发现。
CT主要为等或稍高密度。点样钙化很常见约50%,出血。肿瘤多为不规则形,或有分叶,肿瘤多于侧脑室室壁宽基地相连或跨壁生长。
MRI:T1多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是室管膜瘤的特点,主要为肿瘤内钙化、出血、囊变引起。
3、脑膜瘤:脑膜瘤是成人侧脑室内最常见的肿瘤,最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同侧侧脑室颞角扩大;侧脑室脑膜瘤较大时可见向脑实质内生长;
CT主要表现为侧脑室内均质等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其内点样或不规则钙化多见。病灶均质强化。
MRI:T1多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钙化为低信号。MR强化为均质强化。
4、室管膜下瘤:属于良性肿瘤,多无临床症状,主要发生于侧脑室与四脑室内,常见于中老年人。常靠近室间孔,多位于一侧侧脑室内,3-4厘米。
CT主要为等或稍低密度 。
MRI:多为边界清楚,信号不均匀的脑室内实性肿物,由一个点或蒂附着于室壁上。多完全位于脑室内不侵犯脑实质,偶尔有小囊样变,T2较为均质为均质稍高信号。肿瘤血供差,BBB完整,CT和MRI增强扫描通常不强化,少数轻微强化。
5、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人;结节性硬化的病人,10—15%的室管膜下结节可转化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肿瘤位置特殊,常位于孟氏孔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CT主要为均质等或稍高密度。瘤内可钙化,少见。MRI:T1多为稍低信号,T2为稍不均质高信号。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质性强化。
6、CNN:好发于青年人,平均年龄越30岁,临床上有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为主,瘤多发生于透明隔孟氏孔附近,向双侧侧脑室突出或以一侧侧脑室也可向三脑室内生长,表现为附着于透明隔,宽基底或细蒂与透明中隔相连。肿瘤形态不规则,一般有分叶,往往呈土豆状。
CT主要为等或稍高密度,境界清晰,不规则分叶状,半数以上可见散在钙化灶。瘤体内囊变较多见。MRI:T1实质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2实质为等信号或稍高性号。瘤体血供丰富,可见血管留空现象。肿瘤不想周围脑实质内浸润。多呈较均质或不均质轻到中度强化。肿瘤阻塞孟氏孔,引起一侧或双侧侧脑室扩大。
7、转移瘤:脑室内可以发生单发或多发转移瘤。往往同时脑实质内有多发转移灶存在。
综上所述: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瘤、脑膜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强化方式为均质明显强化,均不太支持,且是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伴有典型临床症状,CT上可见室管膜下含有钙化点的软组织结节;脑实质内未见异常,转移瘤可排除。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室管膜下瘤可能大。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肿块与侧脑室外侧壁关系密切,似有相连及其肿瘤的发病位置),考虑室管膜下瘤可能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