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tag 标签: 脑血管病

相关日志

中枢神经系统MRI诊断——tacy
tacycaty 2015-4-11 20:34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影像研究所 吴卫平 一、脑血管病变 【脑梗死】 病理表现 脑血管阻塞→细胞缺氧→细胞膜Na/K、ATP酶↓→细胞高渗→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外间隙↓→细胞坏死→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血管源性水肿、细胞外间隙↑ MRI表现 6h PWI:MTT ↑ ,rCBF、rCBV ↓ DWI:高信号,ADC ↓ PWI=DWI部分为不可逆损害 PWI DWI部分为缺血半暗带 MRS出现乳酸峰,NAA ↓ 6h,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 24h: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逐渐出现占位效应及强化,其中脑回样强化是梗塞处于亚急性期的特征表现,前期DWI高信号ADC ↓ 4w:T1WI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DWI低信号,ADC ↑ CT表现 12~24h:低密度灶,边界欠清,多楔形或不规则形 2~15d:密度更低,边界变清,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及占位效应, 3~6d可出现强化 2~3w:病灶内或边缘出现等到高密度,边界不清,脑回状强化明显 4~6w:密度更低近似脑脊液,边界甚清,负占位 CT与MRI比较 在早期诊断脑梗塞方面,MRI优于CT,尤其是显示后颅窝病变,MRI弥补了CT易受颅骨伪影影响的不足。 MRI尚能满意显示亚急性脑梗塞,而CT此时可能因“模糊效应”的出现而造成误诊 MRI信号一旦出现,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发生明显变化,T2结合DWI及ADC可分期 【出血性脑梗死】 CT表现 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状、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明显 MRI表现 T1WI低信号灶内不规则条片状高信号 【脑出血】 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 CT表现 1d: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 1d:高密度周围出现水肿带 1w:密度逐渐下降、边缘逐渐不清 2m:密度近似脑脊液,边缘清楚 MRI表现 2d:氧合血红蛋白 去氧血红蛋白,T2WI低信号 3~7d:去氧血红蛋白 正铁血红蛋白,T1WI从周围向中央出现高信号 7~15d:红细胞破裂,T2WI亦从周围向中央出现高信号 15d:含铁血黄素形成,T2WI在高信号的血肿与水肿间出现低信号带 2m:T1WI、T2WI均低信号,或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CT与MRI比较 急性期首选CT,MRI不理想、欠安全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显示较CT细致 【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 CT、MRI、DSA CT平扫显示率低,常仅见钙化或出血,增强后强化多明显而均匀 MRI-T1WI、T2WI瘤体中央多流空,外周血栓信号较混杂 DSA、CTA、MRA可显示病变血管与瘤体 【动静脉畸形】 最常见的血管畸形,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 CT、MRI CT平扫为不规则混合密度灶,可有钙化,增强后呈斑点或弧线形强化 MRI-T1WI、T2WI为点条状无信号区 CTA、MRA 可显示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引流静脉 【海绵状血管瘤】 由薄壁海绵状血窦组成,常伴钙化、出血 CT、MRI 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灶,少有水肿和占位,增强后多出现强化 CT多为高密度,钙化较多见 T1WI多呈等到稍高信号,T2WI多为不均匀信号 二、颅内肿瘤 星形细胞瘤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青年(<40Y),病灶多位于白质,边界不清,占位轻微,出血、坏死、囊变少见,多无强化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儿童、青少年,下丘脑、小脑蚓部,界清,囊变较多,实性部分强化明显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小儿、青年,部位表浅(颞叶),界清,囊实性,实性部分强化明显,临近软脑膜可强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年龄较大,界不清,信号、强化不均,水肿、占位明显,可室管膜下播散 【胶质母细胞瘤】 年龄较大,界不清,信号不均,明显不规则环形强化,可经胼胝体侵犯对侧半球 【少枝胶质细胞瘤】 起源于少枝胶质细胞,好发于中青年,部位较表浅 CT 常出现明显钙化(条带状) 少或轻水肿,多无或轻强化 恶性者钙化不明显,强化及水肿明显 MRI 分化好:边界清、水肿轻、强化轻,少囊变、出血 分化差:水肿重、强化明显且不均匀,与星形细胞瘤无法区别 【室管膜瘤】 起源于室管膜,青少年成人,四脑室侧脑室 CT、MRI 局限于脑室内者边界较清,周围少水肿,强化多较明显且欠均匀 位于脑实质者多贴近脑室或跨脑室内外 CT等到稍高密度,常伴斑点状钙化 【脉络膜乳头状瘤】 发生于脉络从上皮,好发于儿童(10y),侧脑室(儿童)IV脑室(成人) CT、MRI表现 位于脑室中央,分叶状(边缘颗粒状),强化明显,脑积水明显 CT为等到高密度,可有钙化 MRI-T1WI等到高信号,T2WI高信号 【髓母细胞瘤】 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15y),高度恶性,小脑蚓部半球,易随CSF播散 CT、MRI CT多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等到略高密度灶,可有囊变,少有钙化,T2WI为稍高信号 增强后较明显强化,沿蛛网膜下腔转移表现为条状或结节状脑外或椎管内强化 【脑膜瘤】 最多见于中年女性,起源于蛛网膜粒,多包膜完整 CT、MRI CT多为等到高密度,可见钙化 MRI-T1WI近等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 边界清,强化明显且较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广基与颅骨、大脑镰或小脑幕相连,附着处骨质增生,邻近脑实质受压 【囊性脑膜瘤】 坏死:血供相对不足or继发于出血,只发生在肿瘤内 瘤内囊变:肿瘤变性、自身分泌、陈旧坏死 瘤周脑组织内:增生胶质分泌、脑组织囊变、含液间隙融合 肿瘤与脑组织间:蛛网膜下腔引流不畅 【血管外皮细胞瘤】 来源于脑膜间质 MRI 常分叶状,边界不清 混合密度or信号,少钙化及骨质增生 流空及强化明显 【听神经瘤】 最常见的颅神经瘤,起源于前庭神经的神经鞘膜,位于内听道内及CPA CT、MRI CT内听道常锥形扩大 MRI听神经明显增粗 有包膜,边界清,强化明显,常伴囊变 【三叉神经瘤】 常起源于三叉神经根部或半月神经节 CT、MRI CT常伴岩骨尖骨质破坏 MRI典型者呈哑铃状骑跨于中后颅窝 强化明显,常伴囊变 【表皮样囊肿】 起源于神经嵴外胚层细胞的异位残留OR手术损伤、反复腰穿,不含皮肤附件,脑外型最常见于CPA CT、MRI 边界清,形态柔软不规则,可向周围脑沟裂池内延伸,无水肿 CT为水或脂肪样低密度,包膜可钙化 MRI近CSF信号,多不强化 【生殖细胞瘤】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好发于松果体区、鞍区、基底节或多发,可随CSF播散 CT、MRI 松果体型:侵犯III脑室、双侧丘脑,多均匀强化 鞍上型:可累及垂体柄及后叶,无钙化,强化均匀 基底节型:可侵犯额颞叶深部、丘脑,不均匀强化 多发型:松果体-下丘脑-垂体轴,沿CSF播散 【畸胎瘤】 由于多胚层早期进入神经管所致发展,由2~3种胚胎成分构成,以青少年为多见 CT、MRI表现 多见于松果体区,次为鞍区、后颅窝等中线区 CT为混合密度,MRI为混杂信号 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血管母细胞瘤】 来自幼稚的血管形成组织,好发于中年,最常见于小脑半球 CT、MRI表现 多呈囊性,单房,可见壁结节,强化明显,周围少见水肿 MRI囊性灶呈水样信号,壁结节T1WI等信号,T2WI高,有时可见流空 【中枢神经细胞瘤】 属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中青年好发 CT、MRI表现 最常发生于侧脑室,邻近或来源于透明隔及孟氏孔,以一侧为主向侧脑室内生长 CT为混杂密度,常可见钙化 MRI为混杂信号,多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 【淋巴瘤】 多为NHL型,B细胞型,中年居多 CT、MRI表现 好发于大脑内深部白质,与脑室邻近 病灶境界相对较清,水肿相对较轻 强化中等,较均匀,但低灌注 【转移瘤】 常多发,也可单发,原发肿瘤以肺癌和乳腺癌最常见 CT、MRI 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处,常伴明显水肿,主要累及白质 强化明显,以结节样和环形为主 MRI-+C是最敏感的检出方法 三、炎症 【脑化脓性炎症】 血源性,多位于额顶叶 CT、 MRI 急性期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强化不明显或少许斑片状强化,轻中度占位效应 脓肿期边界相对清楚,增强呈环形强化,壁均匀光滑有张力,内可多房分隔,周围多伴水肿 【病毒性脑炎】 MRI T2WI脑回样高信号,散在或弥漫分布,多不强化 单纯疱疹病毒脑常首先侵犯颞叶,乙脑和腮腺病毒脑有侵犯基底节及丘脑倾向 四、椎管内病变 【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 MRI 脊髓增粗,边界不清,增强多为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可见囊变or空洞 室管膜瘤主要见于成年,中心性生长,范围相对稍短,边界相对较清,强化后界更清 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儿童,范围相对较长,边界一般不清 【脊髓炎症】 急性脊髓炎、播散性脑脊髓炎 多由病毒引起,起病急,发病前常有上感等先驱症状 多见于上段脊髓,范围较长呈连续性,播散性则脑白质可见多发病灶 T1WI显示脊髓肿胀较均匀,T2WI显示高信号病变境界较清楚,多无明显强化 病灶多无囊变或脊髓空洞形成 【硬膜下肿瘤—神经瘤、脊膜瘤】 MRI 局部脊髓受压变细,邻近蛛网膜下腔扩大, 神经瘤常不均匀强化(囊变),典型者为哑铃状骑跨椎管内外 脊膜瘤强化常明显而均匀强化,宽基底附着于硬脊膜,邻近神经根,钙化率相对较高,也可见脑膜尾征 【表皮样囊肿】 多位于硬膜下,多为先天性,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腰骶部,可伴皮肤、脊椎畸形 影像表现 CT呈囊样低密度,边界清楚,时可见钙化可致椎管扩大 MRI信号不定,边界清楚,多无强化,可合并其他畸形 【血管畸形】 下段较上段多见,脊髓内外可同时受累 CT、MRI 位于髓内者脊髓增粗,CT可见钙化,MRI显示点、条状流空,引流静脉多位于背侧 增强可见异常强化 【硬膜外肿瘤—转移瘤、淋巴瘤】 MRI 局部脊髓及蛛网膜下腔受压,T2WI病变与脑脊液间可见低信号之硬膜 转移瘤常伴邻近椎体及附件破坏,但椎间盘较少受累,均可见强化 淋巴瘤常呈包鞘状环绕硬膜囊生长,强化明显 【硬膜外肿瘤--海绵状血管瘤】 相对少见,好发于中青年 多见于胸段背侧,长梭形,境界清 无出血则T1WI稍低信号,T2WI甚高信号,强化明显,出血则信号混杂,强化不明显
个人分类: 充实自己|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