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早产儿
相关日志
-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acy
-
tacycaty 2015-5-21 20:04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多见于早产儿,目前认为与肠道发育不成熟,围产期缺氧、缺血、感染、高渗饮食等因素有关,以胃肠道缺血坏死及常并发肠穿孔为其特征, 是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较多见。可有窒息、肠道或全身感染、脐动脉插管、交换输血史,或先天性心脏病,绝大多数已开奶。新生儿期均可发病,以出生后3-12日较多见、临床以腹胀,呕吐,血便为主要表现。 X线 (1)早期表现:①小肠甚或结肠肠管轻至中度扩张,肠粘膜水肿,肠间隙增厚<2mm。②部分胀气肠管僵硬,分节,肠腔不规则或狭窄变细,肠管内有小气液面。上述两项可单独或先后出现,此时须密切结合临床考虑,对可疑病例,应每4~6小时照片检查1次,因肠管处于动态中。1~2次照片常不能确诊。 (2)进展期表现:呈典型 NEC X线征。①肠管明显扩张,僵直固定,表示该肠段已坏死,丧失动力。②肠间隙增厚>2mm。③肠腔内可见多个细小液平面,呈阶梯样改变。③肠壁积气,多见于右下腹,粘膜下层可见小囊泡或串珠状积气,或浆膜下呈细线状,半弧状,环状透亮影,表示病程有进展,为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但非特异性,起病早,未经胃肠喂养之患儿可无此征。⑤腹腔出现渗液并逐渐增多。⑥门静脉积气:自肝门向肝内呈树技状积气影,存在时间短暂,约之小时内可消失,其出现说明病变广泛。肠壁积气与门静脉积气常仅见于最初的几张照片上,并且迅速消失,极易遗漏。⑦气腹:表示有肠穿孔。应注意有10%患儿可无上述 X线征,而仅为死后病理诊断。此外,亦有介绍经胃肠道注碘葡酸胺造影检查用于早期诊断者。 X线诊断 :腹部X线平片的典型改变,是NEC确诊的主要依据。虽然X线诊断比临床诊断迟24小时,但仍有助于早期诊断。 NEC分为三期 : I期(可疑 NEC):表现为体温不升,轻度腹胀,胃潴留,绿色或血性胃内容物,呕吐,大便潜血或直肠有鲜红血。X线见肠管扩张,轻度肠梗阻征。 II期(确诊NEC):除第I期表现外,尚可有血便,呕血,腹胀加剧,轻度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肠鸣消失,腹部或有压痛。X线可见肠管僵直固定,肠壁积气,甚或门静脉积气。 III期(重症NEC):全身进行性恶化,频发呼吸暂停,持续酸中毒,低血压,腹膜炎,或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肠穿孔。X线可见腹水或气腹。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在1953年被命名,用来描述炎性的情况,影响新生儿的消化道,最常见于早产儿存活的前几天内,正在接受肠内营养。尽管新生儿重症监护已经非常先进,预防NEC仍然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NEC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外科急诊,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其他同年龄阶段所有外科肠胃疾病的总和还高。大约90%的NEC病例发生在早产儿。发病率与胎龄成反比,大多数情况下发生体重介于500到750 g的婴儿。NEC影响11.5%体重不到750 g的婴儿和4%的体重在1250到1500克之间的儿童。大约7%到13%的病例发生在足月婴儿;风险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其他影响内脏血流的条件,如孕产妇服用可卡因和产前脐血减少。 基于临床小肠结肠炎严重程度的分类,在 1978年被贝尔和他的同事提出 , 并且进行了修正,一直使用至今。I期是敏感的但是非特异性的,它包括那些被怀疑患有NEC的婴儿,但没有明确诊断。IIA期是温和的,明确诊断NEC,IIB期是NEC轻度严重,IIIA阶段指进展期的NEC,IIIB期指NEC进展至肠道穿孔。 腹部影像学上是NEC的主要成像方式。贝尔I期的婴儿X线照片的影像学征象,类似体格检查,是非特异性的,显示正常的肠道气体分布或轻微的肠梗阻。IIA期NEC的影像学征象更有特异性,肠梗阻和局部积气可能被看见。当疾病进展至IIB期,X线照片显示广泛的积气,伴有或者不伴有门静脉气体和腹水。IIIA期显示了更加突出的腹水和持续的肠管,气腹是NECIIIB期的标志。 肠壁内的气体有特征性的表现,其围绕在累及肠管的浆膜下层。当管腔内充满气体,黏膜和黏膜下层被管腔中心的气体和浆膜下边缘的管腔气体勾勒出一个白线的边缘。当疑似穿孔时,水平侧位x光照片对评估是少量的游离气体是很重要的,其在常规的X射照片片很难发现。
-
个人分类: 充实自己|978 次阅读|0 个评论